直接流(v1)是发射粒子相对于反应平面分布的傅立叶变换的第一谐波系数。它载有碰撞最早期阶段的信息。直接流的大小和形状,它们对于平衡态方程很敏感。
利用STAR实验2007 年采集的高统计量200 GeV金金碰撞实验数据,对不同粒子的直接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种因素造成的系统误差,得到了研究结果。研究表明π介子,反质子,K±和KS介子的直接流是负向倾斜的,这与和QGP 相变有关的“ 反向流”的图像是吻合的,但是却质子的直接流在中心快度区域是接近于零,发现质子的直接流“塌陷”。另一方面,从质子,反质子和π介子直接流的激发函数和模型比较入手,理解遮蔽效应本身解释质子直接流的“塌陷”现象的影响,发现考虑有QGP效应产生倾斜源的流体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中心度10% - 70%的质子和π介子的结果,但无法描述质子和反质子直接流在中心度5% - 30% 呈现出的相当大的差别。实验结果与现有的模型进行了比较,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同时正确的描述π 介子和质子的直接流。结果表明解释为了质子和反质子的直接流激发函数的中心度依赖的不同可能需要加入额外的机制。这是在RHIC能区上首次关于可鉴别粒子的直接流分析。作为主要作者合作组文章发表在Phys. Rev. Lett. 上;
图: 200GeV不同粒子的直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