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科研资料共享 运行管理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普和教育 > 正文
学院举办第五届“汲物载梦·携理启航”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2日

11月30日,学院第五届“汲物载梦·携理启航”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学院党委书记金新利、院长秦广友、副院长俞云伟、党委副书记马英、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王秋革、兼职辅导员苗婕妤参加活动,张晓明、祝志宏、吴建斌等九位教师受邀担任评委。来自学院各专业的52名研究生参与本次活动,众多本、研学生前来观摩。

秦广友为论坛致开幕辞。他对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表示支持与鼓励,对过去四年来论坛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予以肯定。秦广友表示,论坛为物院学子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此次机会,分享学术成果,展示自我风采,在挑战自我与相互交流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开阔学术视野。

俞云伟回顾了2020年创办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初衷和五年来学院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术训练、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创新举措,鼓励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坚持的基础。此外,他鼓励各位同学持续关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对物理学研究带来的影响,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

2019级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现山东大学博士生李曼殊分享了自己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学术论坛的经历。她回忆,两度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是她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历程。通过在学术论坛上分享科研成果,她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更收获了来自师长与同学的宝贵建议与专业反馈。此外,在与来自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同学的交流中,李曼殊开拓了研究视角、丰富了学术见解,了解到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论坛分为海报展示与学术汇报两种形式,学术汇报共设置三个分会场。三个分会场的汇报同步进行,学院研究生们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汇报自己在研究中取得的创新成果。评委老师和参会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后,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展示结束后,同学们继续细致探讨并向老师请教,在思维的碰撞中打破学术壁垒,延伸学术视域。汇报结束后,评委老师分别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点评,高度肯定了大家的研究成果汇报,并一致表示本论坛是研究生们提升自身学术表达水平的良好平台。



论坛正式开幕前,参与人员所汇报的课题已提前于九号楼一楼大厅展览。海报详细介绍了各课题的具体内容,吸引了众多老师与同学的关注。这一环节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








闭幕环节,学院党委书记金新利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金新利对评委老师、参会同学与组织人员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热情参与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学术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果与开拓科研视野的平台,是了解学习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宝贵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论坛中增广见闻、满载而归。他表示,学院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术论坛的质量,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鼓励同学们展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物院学子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院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自2020年11月“汲物载梦·携物启航”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以来,华中师大物理学院已连续五年举办该论坛。五年来,论坛促进学术科研跨专业交流融合,构建出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术生态。论坛影响力持续扩大,累计超300人次参与论坛。论坛通过海报展览和学术汇报相结合的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助力物院研究生精准把握研究方向,鼓励研究生通过汇报展示研究成果,助其锻炼演讲与研究能力,提升学术水平、增进专业兴趣、打磨专业技术,开阔学术视野,为科研和就业蓄势赋能。论坛承续华师物院优秀学术传统,旨在为研究生提搭建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打造特色学术品牌,助力提升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本次活动受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


推荐阅读

汲物载梦·携理启航|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汲物载梦·携理启航:我院举办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汲物载梦·携理启航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汲物载梦·携理启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END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苗婕妤 钟瑷忆 贾一翀

摄 影|王丙策 祝紫梦 木亚萨尔·艾山

责 编|吴小怡

审 校|马 英 王 棣


上一篇:极目新闻|学术火花连续五年绽放!这场研究生论坛再燃交流新热潮
下一篇:学院开展2024级新生师生午餐会
友情链接
IHEP IHEP IHEP IHEP IHEP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Webmaster:liuchao@ccnu.edu.cn华中师范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