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 运行管理 > 年度报告 > 列表 > 2017 > 正文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6日

 

批准立项年份

2007

通过验收年份

201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71——  201712月)

 

 

 

实验室名称: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许怒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周代翠/15871350167

E-mail地址:dczhou@mail.ccnu.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张明生/027-67868073

 

 

 

 

 

 

 

 

2018630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11日至1231日。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331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1;若排名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2.“40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40周岁。

3.科技人才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研究方向2

夸克物质物理

研究方向3

高能碰撞唯象学

研究方向4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许怒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60-2-18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8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姓名

周代翠 (常务)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51-10-1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1

 

姓名

刘峰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60-1-19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1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赵政国

研究方向

实验粒子物理

出生日期

1956-12-28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7.9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114

EI

4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国外出版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3051.07万元

纵向经费

2878.74万元

横向经费

172.33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2

授权数

7

成果转化

转化数

转化总经费

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行业/地方标准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60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30人 

院士

人 

千人计划

长期2

短期人

长江学者

特聘1

讲座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青年长江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2人 

青年千人计划

4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16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1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许怒

Phys. Rev. Lett., Phys. Rev. C, Phys. Lett. B 和 J. Phys. G,

稿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编委

 

 

中国科学: 物理学 文学

编委

 

中国科学院

外评审专家

 

 Nucl. Phys. A

责任编辑

 

海外华人物理与天体物理协会

副会长

 

美国重离子实验理论与分析研究中心

顾问委员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于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的亥姆赫兹国际中心

国际顾问委员会

 

俄罗斯核研究与高能物理联合研究所

国际顾问委员会

 

王新年

美国能源部喷注课题合作组(JET

Collaboration)主任及共同发言人

发言人

 

国际现代物理E 杂 志(Int. J. Mod. Phys. E)Phys. E)

执行编辑

 

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C (Physical Review C)

杂志编辑部成员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编辑委员会成员

 

欧洲物理A杂志(EPJA) EPJA)

编委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NSF)核物理基金

评审委员会成员

 

周代翠

ALICE国际合作组管理委员会、ALICE合作委员会、在线与离线计算委员会、ALICE光子谱仪合作组、EMCal/DCal合作组、硅像素探测器升级委员会

委员

 

谢跃红

LHCb国际合作,B介子到粲偶素物理工作

集人

 

Paolo Bartalini

LHC-ALICE国际合作组蒙特卡洛多重数物理工作

召集人

 

施梳苏

STAR国际合作组Bulk Correlation 组

召集人

 

晓明

LHC-ALICE实验国际合作组重味-muon物理工作

召集人

访问学者

国内

国外

14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9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4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1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学科2

理论物理

学科3

无线电物理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55

在读硕士生

148

承担本科课程

5032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2166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5

国内

(含港澳台)

3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2

实验室面积

3600 M2

实验室网址

http://qlpl.ccnu.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2100万元



、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围绕夸克物质信号及其性质和粒子探测新技术,本年度实验室在夸克物质理论、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粒子物理与高能碰撞唯象学方面,以及硅像素及快电子学新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夸克物质物理理论:(1)通过双强子以及强子-喷注的方位角退关联研究喷注横动量展宽效应。在高能核子核子碰撞的双喷注方位角分布背靠背附近区域,基于强耦合跑动常数的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展开, Sudakov大对数出现在所有展开项,导致双喷注方位角分布在背靠背附近区域发散,无法全面描述双喷注碎裂得到的双强子以及强子-喷注的方位角的分布。我们基于相关文献Sudakov重求和的理论研究,考虑了真空中胶子辐射的贡献,采用了Sudakov重求和技术消除了双喷注方位角分布背靠背区域的发散。核核碰撞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介质多重散射而诱发喷注辐射胶子,使得喷注在介质中出现横动量展宽效应。与核子核子碰撞比较,这种介质效应是双喷注方位角分布出现退关联的根本原因。基于RHIC和LHC实验的相关数据,我们针对双强子以及强子-喷注的方位角退关联,如图1所示,通过计算拟合提取了喷注的横动量展宽数值。进一步结合BDMPS喷注能量损失模型,给出了喷注的输运系数。我们的数值结果表明,碰撞能量越高,喷注横动量越大,喷注的横动量展宽效应越不明显,与实验结果一致。相关结果发表在Phys. Lett. B773,(2017)672。(2)深入研究了中小X物理理论的横动量因子化的理论问题。通过对胶子横动量依赖的分布函数的定义和规范链的研究,我们将小X物理中所讨论的胶子分布函数和横动量因子化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如何将两者在计算中做重整化从而匹配在一起。这为相关的唯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结果发表在Phys. Lett.B 921, 104 (2017)。(3)发展了喷注和QGP演化相结合的模型(喷注-流体模型),细致地研究了整体喷注在QGP中演化以及喷注对QGP的激发效应(QGP对喷注的响应)。我们的喷注-流体模型包含了描述喷注在QGP中演化的输运方程和描述QGP的自身演化以及对喷注响应的流体力学方程。我们的研究发现:从喷注损失的能动量会在QGP中激发额外的能量流动,这些能量经过在QGP中热化过程流体动力学的演化,有一部分在末态会留在整体喷注的锥内,而大部分会流到离喷注远的地方。考虑喷注对QGP的激发效应对整体喷注测量的贡献以后,我们的计算结果很好地描述了LHC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整体喷注产额和形状函数的核修正数据,成功地解释了CMS最新测量的整体喷注外围能量分布的增强现象。我们的研究表明,喷注外围能量分布的增强很可能就是喷注对QGP激发效应的一个信号相关结果发表在Nucl.Phys. A967 (2017) 496-499;568-571;628-631。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1)利用STAR实验2014采集的1000兆金金200 GeV碰撞事件完成了精度较高的D0介子椭圆流的测量,测量的结果表明粲夸克在碰撞过程的相互 作用中形成了集体运动,并且与其它含轻味组分夸克(u, d, s)的粒子一样符合组分夸克标度性。这表明在质心能量为200 GeV的金金碰撞中,粲夸克与轻味夸克一样可能已经达到完全热化。将数据与理论计算相比较,提取出粲夸克在热密物质中的扩散系数范围应该在2-12之间。这是目前重离子 碰撞实验中精度最高的D0 介子椭圆流的测量,为理解粲夸克在热密物质中的相互作用从 而研究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观测。作为主要贡献作者的文章发表在Phys. Rev. Lett. 118, 212301 (2017)。(2)主导完成了p–Pb碰撞中向前块度区重夸克衰变缪子产生机制的研究工作。首次测量p–Pb碰撞中向前块度区重夸克衰变缪子的产生截面。以此为基础,分别计算了在质子和铅核碎裂区中重夸克衰变缪子的核修正因子,以及在质子和铅核碎裂区中重夸克衰变缪子间的产额比。研究结果揭示了冷核效应对低横动量重夸克产生的影响,而在高横动量区间的重夸克产生几乎不受冷核效应的影响。这表明在核-核碰撞中所观测到的高横动量区重夸克衰变缪子产额的强压低现象的确源于热密夸克物质效应的贡献,这为进一步明确重夸克在热密介质中的输运特性提供了有利参考。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 Lett. B770 (2017) 459(3)2012年始率先分析质子-质子碰撞中奇异粒子产生的多重粒子数的依赖,发现奇异粒子产额随带电粒子多重数的增大而增大。该增强行为表现出奇异夸克数目依赖性,含奇异夸克数目多的重子产额较含奇异夸克数目少的重子产额随多重数的增加更为明显。这一测量与质子-碰撞结果高度一致,质子-铅碰撞高多重数事件中趋于铅-铅碰撞测量值。这表明该现象与碰撞产生的末态系统相关。这是LHC近年在小系统研究中的最显著亮点成果之一。目前没有没有一个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该实验结果。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 13 (2017535上。(4)利用ALICE 5.02 TeV质子-铅核碰撞的实验数据,首次W产生截面对碰撞事件中心度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高横动量区 W 玻色子在质子-铅核碰撞中的产生截面经核子-核子碰撞次数标度后在误差范围内与质子-质子碰撞中一致,表明冷核效应对高横动量的 W 玻色子的产生的影响很。这一结论与 LHC 能区的其它测量一致,为进一步认识核环境下的部分子分布函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参考。与此研究相关的论文已发表在JHEP 02 (2017) 077

粒子物理(1)首次发现双粲重子夸克模型预言的双粲重子存在与否是一个困扰粒子物理学家数十年的重要问题。华师LHCb团队和LHCb中国组共同协作,利用LHCb实验于2016年获取的数据,在末态中发现了质量约为3621MeV的新粒子,该粒子主要通过弱作用进行衰变,被确认为双粲重子Phys. Rev. Lett. 119(2017) 112001】。因为双粲重子与质子、中子等普通重子内部结构迥异,研究双粲重子性质对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2)质心系能量7和13 TeV的质子-质子对撞中产生截面的测量:华师LHCb团队利用2011-2015年获取的LHCb实验数据,分析了衰变过程,精确地测量了质心系能量分别为13和7TeV的质子-质子对撞中产生截面和微分产生截面,以及两个能量下微分产生截面的比率【JHEP 12 (2017) 026】。测量结果验证了基于量子色动力学FONLL微扰算法的理论预言。(3)反常的新物理解释及其唯象研究围绕最近LHCb、BaBarBelle等重味物理实验发现反常,我们深入地探讨各种可能新物理解释,并给出了与这些反常相关联一些物理的理论预言。首先,我们详细地讨论了标量和赝标量算符过程的影响。为了有效限制当前实验所允许的参数空间,我们考虑了最新的过程中的微分分布与轻子的极化不对称性以及介子寿命的限制。通常文献【如Phys. Rev. D 91 (2015) 114028的结论不同,我们发现,如若同时考虑左手和右手耦合,带电希格斯粒子是完全可以同时解释当前实验数据的,特别是以及、过程中的微分分布;然而,总宽度的限制倾向于小一些R(D*)。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利用、过程其它的物理量或者过和、过等过程,有效地区分标量和左手矢量流可能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R(D)和R(D*)反常。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Lett. B771 (2017) 168-179;, JHEP 1702 (2017) 068。(3)B介子非轻衰变中端点发散问题的唯象研究:采用共线因子化方案来处理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时,会遇到所谓的端点发散。如何有效地处理端点发散问题是当前B介子物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我们重做了两项工作。首先,为了深入地探讨旁观者散射图和湮灭图过程的影响,我们结合最新的实验数据,QCD因子化方案下所采用的用于参数化端点发散的参数进行整体拟合。我们发现这些唯象参数在可因子化和不可因子化湮灭图中的取值是非普适的这与早前的在过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利用所拟合的参数,我们还更新了对所有过程理论预言;这将在将来的LHCb和Belle-II实验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另外考虑到动力学的自旋效应,我们研究了轻赝标介子的光前全息波函数B介子纯湮灭过程中唯象应用。由于Ads/CFT框架下给出的光锥分布振幅在端点区域指数形式迅速地趋于零,通常所遇到端点发散可以显著的压低。数值上,我们对过程的分支比的预言和当前的实验符合得很好。同时我们的结果显示过程分支比要远大于过程的分支比这与传统的QCD因子化方法和微扰QCD方法给出的结论明显不一致,但更接近于当前的实验值。未来高精度的实验测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检验这一点。研究成果发表在 Phys.Rev. D95 (2017) no.9, 094025; Eur.Phys.J. C77 (2017) no.6, 415。(5)提出利用四顶夸克末态和顶夸克对加希格斯粒子(Higgs) 末态过程探测 Higgs 粒子衰变宽度和顶夸克的汤川耦合系数。和现有方法不同,我们的方法不依赖对Higgs衰变宽度的假设,而通过测量四顶夸克末态直接得到顶夸克汤川耦合耦合常数。另外,由于 Higgs 宽度较小,小于LHC实验能量的分辨率,因而实验上是通过干涉效应来测量 Higgs 粒子的衰变宽度,我们的研究指出可以联合四顶夸克末态和双顶夸克加 Higgs 粒子产生过程提取 Higgs 粒子衰变宽度的信息。研究成果发表在 Phys. Rev. D95 (2017) 053004。工作发表后,引起了大型强子对撞机 CMS实验组的注意。最近CMS实验组利用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通过分析13 TeV质心系能量 35.9 fb-1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得到了顶夸克的汤川耦合常数的最新测量结果

探测器与核电子学技术的研发:(1)CEPC预研顶点探测器芯片设计与测试: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项目号2016YFA0400400)支持下为CEPC顶点探测器设计的芯片第一款原型芯片MIC4,参考了LHC上ALICE实验中使用的ALPIDE芯片的设计并根据CEPC的需要进行了改进。其中一半的像素(128×32)以及全部的外围读出电路为华中师范大学硅像素实验室设计,另外一半的像素由高能物理研究所设计。为了达到3µm的单点空间分辨率,我们通过改进像素地址读出方式将像素的面积减小到25µm ×25µm,预计其空间分辨率将小于ALPIDE使用28µm ×28µm所达到的5µm。同时,通过增大配置电流,可以使信号上升时间变短,便于快速读出,且更抗辐射。芯片设计于2017年5月份提交流片,12月份芯片返回并开始测试。上图为芯片的照片。目前已对芯片的配置模块、DAC模块、bandgap模块、LVDS发送机模块、并行数字读出模块等外围模块进行了测试。这些模块都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目标。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小的问题需要在下一版中改进。我们也对硅像素实验室设计的像素的阈值和电子噪声进行了测量。初步结果显示像素阈值一致性较好,可调范围大,平均电子噪声为6e,与ALPIDE所达到的5e相当。(2)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高压气体TPC读出原型设计:针对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高压气体TPC读出的要求设计了原型芯片Topmetal-S,该芯片只有一个电极,电极的直径为1mm,电极的后面连接一个低噪声的电荷灵敏放大器,之后是一个16位的sigma-delta ADC,经测试,该芯片的低噪声的电荷灵敏放大器能够达到30个电子的等效噪声,ADC的有效位可达到14位,同时使用探针卡对芯片进行筛选和分级,之后对芯片进行了小规模的组装,原型芯片Topmetal-S,制作了由19芯片组成的读出平面。(3)12路10G光发送接受模块设计与测试:基于ASIC芯片自主设计与模块自主设计两大方向的并行10Gbps+/ch光发送接收模块的研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重大的科研意义。其中ASIC设计方向包括单通道速率超过10 Gbps的激光器驱动芯片 (VCSEL driver) 设计与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PD)后端接收芯片(TIA + LA)设计。在已有的驱动、接收芯片研究基础上,目前课题组已经在55 nmCMOS工艺上成功流片并测试了两款12通道12 x 10 Gbps/ch激光器驱动芯片及PD接收芯片,目前电测试结果成功验证了两块芯片的模拟核心功能,发送和接收芯片均展示了干净、清晰的10 Gbps电眼图,并通过了眼图Mask测试,技术指标均符合预期并达到测试指标。

天体物理与复杂性(1)超亮超新星的中心能源研究:基于对31个超亮超新星样本热光度演化拟合,我们得到了这些样本的中心磁星磁场强度初始旋转频率抛射物质量动能,并对它们进行了统计分析(Yu et al. 2017,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840,12。我们发现这些磁星的磁场强度主要处在1到10倍电子临界磁场(Bc~4*10^13G)的范围,与伽玛暴中心磁星的磁场强度(>10Bc)恰好存在连续的过渡,显示出两种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磁场在导致喷流形成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这些不同的恒星爆发现象提供了统一模型解释线索。另外,我们还发现,超亮超新星中心磁星的磁场在~5Bc处可能存在一个区分两种亚类的分界,相对较强和较弱的磁场在观测上分别对应快速变化和缓慢变化两种超亮超新星光变曲线。2)重复性快速射电暴FRB121102的中子星起源研究:基于本年度最新的观测发现,我们在“重复性快速射电暴FRB 121102可能来自于爆发诞生的年轻中子星的活动的设想下,利用该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辐射频率、持续射电的流量等观测量对该中子星的年龄进行了限制,结果显示其年龄在100年左右(Cao et al. 2017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839, 20)。我们还进一步具体研究了该中子星星风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产生持续射电辐射的参数条件。文章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38, 2017,7。(3)I型X射线热核暴及引力波的中子星物理热核暴是吸积中子星的一种爆发现象,中子星表面及壳层结构、贝塔衰变和电子俘获过程都会影响X射线暴的产生深度和暴的性质,我们提出偏离平衡的Urca shell会发生在中子星壳层,我们给出了这种Urca shell过程的计算方法及可能的计算结果(Phys. Rev. C 95, 065802 (2017))。引力波被探测具有广泛的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能对中子星状态方程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演化的中子星可能是重要的应力波源,我们研究宇宙中中子星引力波背景辐射,可能是未来可探测的引力波信号,更进一步对中子星状态方程限制。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 95, 083003 (2017)。(4)非平衡传播系统的相变行为研究:引入遗忘-记忆机制,对传播系统的临界行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和描述,给出了部分精确结果,估计了相变的临界温度。【PHYSICAL REVIEW E 95, 042306 (2017)】。(5) 人类语言复杂系统的量化研究:选取印欧语系中的10种语言,研究了对应文本中词语长度分布的规律。我们发现,英语、法语、荷兰语、德语、瑞典语、挪威语满足Poisson模式,芬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则符合Wigner模式。同时,基于分级统计分析(Level Statistics)的思想,对这种分类给予了相应的理论解释,文章发表在,Physica A 481, 167 (2017)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围绕强相互作用相图,实验室20名研究人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3项(主持课题两项),“973计划“项目3项,主持个973课题,研究不同能区强相互作用相结构的性质 。

加强与国外同行交流,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热密物质性质合作研究”;引进外“智”,主持承担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计划“夸克物质物理创新引智基地”(2013-2017);聘请一批知名学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开展国际合作。

主持承担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两项重点项目,及多项面上青年基金项目。以群体成员为骨干,带领实验室成员围绕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吸引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生的科研素质。

2017年,实验室在争取科研项目方面发挥学科优势,获批各类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都有突破。2017年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22项,立项经费2360.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立项经费2344.3万;横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经费16.4万。2017年实验室一共承担在研项目61项,全年到账科研经费1992.2万元。

 

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信息如下: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升级和物理研究

2016YFE0100900

殷中宝

2016.7-2021.61.6

756.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的物理研究

2017YFA0402100

谢跃红

2017.7-2022.6

7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相关的物理和关键技术预研究

2016YFA0400404

孙向明

2016.7-2021.6

4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

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热密性质合作

2014DFG02050

王新年

2014-2017

164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5

高压缩重子物质的物理实验研究/课题:FAIR能区高压缩重子物质的关联和方法研究

2015CB856900/2015CB856901

许怒

2015-2019

2800/755

973计划项目及课题

6

ALICE实验的物理研究

2013CB837803

周代翠

2013-2017

488

973计划课题

7

RHIC中的喷注能量损失及其介质响应研究(后三年)

2014CB845404

王恩科

2014-2018

376

973计划课题

8

高能核物理(滚动资助)

11521064

王新年

2016-2018

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9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喷注层析研究

11435004

王恩科

2015-2019

3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

对重味物理领域超标准模型新物理效应的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

11435003

谢跃红

2015-2019

3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1

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

11422545

陈绍龙

2015-2017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12

CBM 实验高计数率飞行时间探测器研制及相关物理研究

11420101004

黄光明

2015-2019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13

夸克物质物理创新引智基地

B08033

蔡勖

2013-2017

900

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4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尹航

2015-2017

200

青年千人计划

15

LHC/ALICE实验重夸克能量损失与集体效应研究

11375071

 

周代翠

2014-2017

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6

从RHIC到LHC能区重离子碰撞中重味产生及热密物质研究

11375069

蔡勖

2014-2017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7

夸克物质的非微扰研究

11375070

侯德富

2014-2017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8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喷注与热密物质的相互作用

11375072

秦广友

2014-2017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

LHC能区强子-(多)奇异粒子关联及夸克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

 

11475068

 

殷中宝

2015-2018

 

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

伽玛射线暴及其中心致密天体的多信使研究

11473008

俞云伟

2015-2018

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1

STAR-HFT/IST硅探测器的刻度以及极端环境下重味喷注的实验研究

11475069

王亚平

2015-2018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2

RHIC最高能量重离子碰撞下多重奇异及含粲夸克粒子椭圆流的实验研究

11475070

 

施梳苏

2015-2018

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3

RHIC能区重离子碰撞中守恒荷涨落以及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研究

11575069

罗晓峰

2016-2019

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4

高密胶子饱和现象的理论研究

11575070

肖博文

2016-2019

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5

B介子非轻衰变中的高阶微扰和高阶幂次修正的计算及唯象研究

11675061

李新强

2017-2020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6

LHCb上重子衰变CP破坏的研究

11675062

谢跃红

2017-2020

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7

宇宙起源、演化理论研究及CMB B模式偏振的统计分析

11653002

邱涛涛

2017-2021

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8

QCD in stars

11650110435

Kojo (古城) Toru (徹)

2017-2017

16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29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重味粒子各向异性流的研究

11628508

林子威

2017-2018

18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30

时序网络的鲁棒性、可修复度与时间关联

11605069

池丽平

2017-2019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1

LHC-ALICE实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手征磁波和手征涡旋效应的研究

11605070

寿齐烨

2017-2019

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2

高能物理探测器中CMOS像素传感器阵列低功耗高速读出方法研究

11605071

杨苹

2017-2019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3

12路光发送和光接收芯片设计

XM0320170192

孙向明

2017-2019

224

横向项目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许怒

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其中青年千人1人、40岁以下9人,流动人员12

2夸克物质物理理论

王新年

教授11人、副教授3人,其中青年千人3人、40岁以下7人、流动人员10

3高能碰撞唯象学

杨亚东

教授9人、副教授2人,40岁以下4人,讲师1人,40岁以下7人,流动人员3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蔡勖

教授、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2. 

许怒

中组部千人计划

高能核碰撞实验

3. 

周代翠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4. 

刘峰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5. 

黄光明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6. 

王东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7. 

张国平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8. 

刘守印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9. 

孙向明

教授 (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10. 

肖乐

讲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1. 

高超嵩

讲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2. 

杨苹

讲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3. 

郭迪

讲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4. 

张冬亮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5. 

殷中宝

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6. 

晓明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7. 

谢跃红

教授(华师引进高端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18. 

尹航

副教授(青年千人)

高能核碰撞实验

19. 

Paolo Bartalini

意大利籍教授

(华师引进高端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20. 

裴骅

副教授(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21. 

罗晓峰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22. 

王亚平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23. 

施梳苏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24. 

毛亚显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25. 

李家荣

教授、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26. 

王新年

中组部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27. 

王恩科

教授(杰青、长江学者)

夸克物质物理

28. 

侯德富

教授(博士)、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29. 

Toru Kojo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0. 

计晨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1. 

郑小平

教授(博士)、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32. 

邱涛涛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3. 

陈继胜

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4. 

张本威

教授(优青)

夸克物质物理

35. 

张汉中

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6. 

秦广友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7. 

肖博文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8. 

丁亨通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9. 

金猛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40. 

周爱芝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41. 

俞云伟

副教授(新世纪人才)

夸克物质物理

42. 

杨亚东

教授(国家杰青)

高能碰撞唯象学

43. 

吴元芳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碰撞唯象学

44. 

杨纯斌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碰撞唯象学

45. 

李新强

教授(楚天学者)

高能碰撞唯象学

46. 

付菁华

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47. 

刘复明

教授(新世纪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48. 

周代梅

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49. 

陈绍龙

教授(引进国外人才、新世纪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50. 

李治明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1. 

程筠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2. 

许明梅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3. 

李炜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4. 

池丽平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5. 

邓为炳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6. 

谢晓梅

一级讲师

科研秘书

57. 

刘超

讲师、工程师

计算机和仪器管理

58. 

刘海涛

七级职员

行政秘书

59. 

马亚

八级职员

行政秘书

60. 

刘军

研究型实验员

电子学实验与仪器设备管理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畅宁波

博士后

32

中国

华师

2

2

俞洁晟

博士后

32

中国

华师

2

3

孙旭

博士后

31

中国

华师

2

4

寿齐烨

博士后

32

中国

华师

2

5

Prabhakar Palni

博士后

34

印度

华师

2

6

SHINSUKE YOSHIDA

博士后

33

日本

华师

2

7

Akio Tomiya

博士后

31

日本

华师

3

8

魏树一

博士后

28

中国

华师

2

9

Yasuki Tachibana

博士后

31

日本

华师

2

10

Sabita Das

博士后

32

印度

华师

2

11

Yu Muramatsu

博士后

32

日本

华师

2

12

Caio Alves Garcia Prado

博士后

31

巴西

华师

2

13

Kunsu OH

博士后

33

韩国

华师

2

14

刘显明

博士后

38

中国

华师

2

15

Miklos Horvath

博士后

32

匈牙利

华师

2

16

肖栋

博士后

29

中国

华师

2

17

胡权宜

博士后

29

中国

华师

2

18

方仁洪

博士后

32

中国

华师

2

19

SOMNATH KAR

博士后

30

印度

华师

2

20

Caio Prado

访问学者

30

巴西

圣保罗大学

2

21

廖劲峰

访问学者

39

美国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1个月

22

庞龙刚

访问学者

34

美国

LBNL

10

23

张冬亮

访问学者

35

美国

密歇根大学

15

24

林子威

访问学者

50

美国

东卡罗莱纳大学

20

25

董昕

访问学者

40

美国

LBNL

10

26

邢宏喜

访问学者

35

美国

西北大学

20

27

周铀

访问学者

35

瑞典

哥本哈根大学

10

28

Shanshan Cao

访问学者

30

美国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20

29

Gabor Papp

访问学者

 

匈牙利

维格纳物理研究中心

10

30

康忠波

访问学者

 

美国

UCLA

15

31

Peter Braun-Munzinger

特聘教授

72

德国

GSI

10

32

Johana Stachel

访问学者

61

德国

海德堡大学

10

33

Larry Mc Lerran

名誉博士

69

美国

华盛顿大学

10


34

Miklos Gyulassy

特聘教授

71

美国

LBNL

10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实验室依托“夸克物质及其探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2015批设)“、“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夸克物质物理”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华中师范大学硅像素实验室“、高压缩重子物质物理实验” 法兰克福大学赫姆赫兹-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中心,以及RHIC/STAR、LHC/ALICE和LHC/LHCb、FAIR/CBM四个大型实验国际合作组平台,大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017年度推行实施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申报物理学国家一流学科,最终被列入学校强化建设规划。特别是与本实验室相关的二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均被列为物理学一流学科重点加速推进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五年中长期和发展规划和每年度实施计划,正在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全方位发展方向而努力。体现了学校政策倾斜和管理创新的新特点。

2017年围绕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依托硅像素实验室、新型粒子探测器和快电子学等实验平台,快速推动TopMetal硅像素设计及应用研究出现快速发展势头;启动CEPC预研顶点探测器芯片设计研究与测试;提出开展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研究并已启动高压气体TPC读出原型设计;以及开展12路10G光发送接受模块设计与测试研究等新的研究主题和实验发展方向。全面启动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ITS升级研究和muon径迹探测器MFT研制。

在引进人才和科技融智方面, 中组部千人计划许怒教授和王新年教授续签新的十年协议,学校投资一亿五千万元发展物理学科,使得学科规划与发展更具稳定性。至此,本实验室有2名千人计划专家,2名国家杰青、1名长江学者特评教授、4名青年千人学者、两名优青、2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名楚天学者,以及若干名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

聘请有来自美国的国际著名的理论核物理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名誉博士的LarryD. MeClerran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桂质廷”讲席教授Peter Braun-Munzinger(国际资深的高能实验核物理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GSI 赫姆霍兹教授、EMMI 科学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卞彭”讲席教授(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Miklos Gyulassy,德国Bielefeld大学资深教授、美国BNL格点规范理论组首席科学家Frito Karsch 教授,国际著名的粒子探测器和硅像素技术专家LucianoMusa高级科学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高级科学家成员和CERN 顾问专家组成员,多个国际大型实验中心顾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负责人和ALICE管理委员会成员)等10多位来自国外的特聘和客座教授极大充实了团队实力,展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程度,推动了学科在新的课题和实验方向的发展。从海外新引进三名国际一线拔尖青年才俊,新增核结构物理发展方向。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2017年实验室人员参与主讲了“力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电磁学”、“分析力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数值计算”、“模拟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一(二、三)级物理实验”等专业必修课,几乎囊括物理学师范和物理学基地班专业所有专业必修课。其中郑小平教授的“统计物理”为省级精品课程,侯德富的“原子物理”获第二期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实验室人员还开设了“粒子物理导论”、“高能物理实验方法”、“粒子物理与宇宙学”、“量子理论II”、“概率统计和计算机模拟”、“广义相对论导论”、“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动力学”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天体物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2017年实验室人员继续参与了本科教学国际化建设,开设有五门全英语教学课程,包括侯德富“原子物理学”、裴骅“力学”、程筠“热力学与分子物理”、Toru Kojo“量子力学II”和“高等量子力学”以及双语教学课堂“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原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导论”、“现代物理导论”、“统计物理”、“通信原理”等。Paolo开设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和理论物理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必修课《粒子物理》和本科生《宇宙学和粒子物理》两门全英文教学。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1. 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提高博士后人员国际化程度

2017年度,实验室继续大力推进我校“华博”计划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与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力度强化“本-硕-博连读一条龙和“硕-博连读培养方案常态化、正规化。在经费资助上实行与国家奖学金配套资助原则。继续推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化,推荐优秀研究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和学校专款资助相结合,带着课题出国合作研究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授予双边博士学位项目的实施。加强专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实施与协同中心成员单位实施课程和考分互认。改进重点实验室创新开放基金以及优秀者跟踪资助计划集中财力资助校外优秀青年学者。继续推行国家-学校-重点学科-合作导师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制度等系列人才培养和资助措施,本年度增加国合中心【“夸克物质及其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2015)】“和学校交叉学科建设力度,推进了优秀博士后的资助力度。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打头发表高级别物理学杂志(JHEP、Phy. Lett. B、Phy. Rev. C和D等)文章多篇,在大型实验国际合作研究方面以研究生为主要分析作者被合作组批准preliminary物理结果多个。实施系列激励措施初见成效。

2. 继续抓紧在人员的发展与深造,提升团队整体研究水平。

继续实施对引领实验室发展的学术带头人、课题组长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重点支持和资助。对其个人发展、科研经费配套、出国合作和深造、业绩奖励、课题组人员配备和科研环境改善等给予重点倾斜,促成高水平人才平等竞争机制的运行管理。系列措施收效显著,正在促成实验室在编人员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

 

3. 大力推进公平竞争机制,实施业绩评估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

实验室进一步推进公平竞争机制。实验室创新推行学科领军和拔尖人才岗位全球公开招聘,提供优厚年薪和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职级的聘任和晋升以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试用期为非固定岗位(Tenure-Track)和目标考核不合格解聘制度。营造宽松科研环境,确保引进人才各尽其才、各施其能。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我们今年列举五项5放上去

1、STAR课题组研究生何澍研究了 UrQMD 模型中金金碰撞实验能量在 7.7 至 200 GeV 下的质子数累积量及关联函数的接受度依赖。研究中我们通过将累积量表示为关联函数的线性组合,发现表示二粒子关联的关联函数由于重子数守恒效应总是表现为负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累积量以及关联函数的接受度变化趋势可由其随质子数平均值的大小的变化解释。在与 STAR 实验数据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实验上出现的质子数关联函数的非单调能量依赖无法由 UrQMD 计算得到,因此我们建议在寻找 QCD 临界点的实验中,可寻找约化质子数关联函数在接受度依赖如快度依赖方面的证据。研究发表在 PLB 744 623-629 (2017)

2、ALICE课题组李双在博士期间主导完成了p–Pb碰撞中向前块度区重夸克衰变缪子产生机制的研究工作。首次测量p–Pb碰撞中向前块度区重夸克衰变缪子的产生截面。以此为基础,分别计算了在质子和铅核碎裂区中重夸克衰变缪子的核修正因子,以及在质子和铅核碎裂区中重夸克衰变缪子间的产额比。研究结果揭示了冷核效应对低横动量重夸克产生的影响,而在高横动量区间的重夸克产生几乎不受冷核效应的影响。这表明在核-核碰撞中所观测到的高横动量区重夸克衰变缪子产额的强压低现象的确源于热密夸克物质效应的贡献,这为进一步明确重夸克在热密介质中的输运特性提供了有利参考。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 Lett. B770 (2017) 459

3、粒子物理课题组:目前,LHC上虽然没有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存在的直接证据,但是在味物理中,有一些新物理的间接信号,比如在B介子衰变过程中,观测到了轻子味普适性破坏效应。课题研究了能够同时解释这两个过程中观测量反常的标量和矢量leptoquark模型,详细考察了这两个模型对衰变的影响,并且对的形状因子采用格点QCD和QCD求和规则两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这两个模型对该过程中所有观测量的效应极其类似即对分支比及比值都有几乎相同数量的增强而对轻子和重子的极化以及轻子的前后不对称性没有影响。此外,除了该过程的分支比以外,其他所有观测量对形状因子都不敏感。课题组张欣博士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HEP02(2017)068上。

4、夸克物质物理组  近些年来,随着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机(RHIC)和大型强子碰撞机(LHC)的建立和不同碰撞能量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的进行,探索夸克胶子等离体和研究其性质已经变为了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喷注淬火现象的研究作为QGP性质研究的方向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喷注淬火的现象是由于碰撞初期产生的喷注硬部分子簇与碰撞中所形成热密介质中的组分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所导致的。为了描述硬部分子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部分子能量损失机制,并且基于流体动力学提供的介质背景信息,发展了相应的输运模型。这些工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上末态观测量,但是存在着不少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描述喷注介质相互作用,我们采用CoLBT-hydro模型-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LBT)和3+1维流体动力学模(CLVisc)的耦合。其中,喷注部分子在QGP中的输运过程由LBT模型进行模拟。部分子的能动量损失不仅包括了弹性能量损失,而且还加入了介质诱发胶子辐射所导致的非弹性能量损失。反冲部分子输运过程的引入完善了喷注簇流部分子在热密介质中输运物理图像。部分子的考虑保证了碰撞过程中整体的能动量守恒。其次, 喷注部分子输运过程和喷注诱发介质激发过程同步模拟,不仅考虑了部分子能量损失引起的介质激发所导致的能动量重新分布,而且还顾及了该分布对随后喷注部分子自身输运过程的影响。在逐个事件模拟过程中,我们考虑了介质初始横向与纵向能量密度涨落效应,初始喷注部分子的产生位置及四动量分布等对末态物理量的影响。

 

我们采用CoLBT-hydro模型计算了RHIC碰撞能量下由光子喷注事例产生的强子谱, 其中末态强子谱首次由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高能部分子簇形成的强子以及由喷注引起的介质激发所形成的强子两部分组成。CoLBT-hydro模型关于直接光子强子关联的计算结果很好地描述了由于硬部分子能量损失所导致的大横动量强子谱压低的STAR实验数据。而且还成功预测了PHENIX实验中由于喷注引起的介质激发所导致低横动量强子产额的增加。我们计算了在不同中心度Au+Au碰撞下,不同的触发光子横动量范围内,喷注碎裂函数修正因子关于变量$\xi$的分布情况,发现强子产额从相对增加到压低的过渡点对应的强子横动量为常数$p^h_T\sim 2$ GeV/c。该值不依赖于初始时刻产生的喷注部分子(或者直接光子)横动量区域和碰撞中心度的选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喷注诱发的介质激发所形成的低横动量强子满足热力学分布, 携带着平均的热能量只依赖于热密介质的性质,与初始喷注部分子的选取无关。另外, 我们也计算了在p+p$\sqrt{s}=200$AGeV0-12\%Au+Au碰撞下不同强子横动量范围内直接光子强子角关联, 发现低横动量强子产额增加并且在喷注方向上的方位角分布有着明显的增宽,其范围甚至覆盖$\pi/3<|\Delta \phi_{\gamma h}-\pi|<\pi/2$大方位角区域。此外,由于硬部分子损失能动量沉积所引起的扩散流作用,沿着喷注反方向的低横动量的强子产额变小。

 

W.~Chen, S.~Cao, T.~Luo, L.~G.~Pang and X.~N.~Wang,

  %``Effects of jet-induced medium excitation in $\gamma$-hadron correlation in A+A collisions,''
  Phys.\ Lett.\ B {\bf 777}, 86 (2018)
  doi:10.1016/j.physletb.2017.12.015
  [arXiv:1704.03648 [nucl-th]].

 

5、复杂系统课题组:本文系统研究了信息传播的遗忘-记忆机制(FRM)。这些信息可以指代特定网络中传播的病毒、舆论等。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去指定该机制中的记忆和遗忘函数的形式并调节它们的参数,该机制下的传播动力学被大大丰富并自动包含SIS和SI模型。导出该机制的主方程后,通过引入记忆和遗忘因子并应用平均场方法,得到的演化方程揭示了系统如何到达稳态。根据现实中病毒与舆论等传播的规律,可以引入线性和指数形式的遗忘-记忆函数并计算出相应的个体遗忘时间分布和记忆时间分布的解析形式,这些结果可以增进我们对流行病病毒传播其时间特性的了解。对于具有时间依赖的遗忘和记忆函数,FRM模型的稳态中则存在着与遗忘-记忆参数相关的相变。以疾病传播为例,这些相变预示着疾病的爆发。我们证明了SIS模型下的平均场临界传播速率以及SIR模型下的临界传播速率分别是FRM模型的临界传播速率的下界和上界。

Physical Review E 95, 042306 (2017)。题目为“Spreading dynamics of forget-remember mechanism”,研究领域是非平衡相变。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口头报告

任小文

博士生

9th MPI workshop at Shimla, India. Dec. 11-15, 2017.

周代翠

2

口头报告

何澍

硕士生

第十二届“QCD相变与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研讨会 西交大

罗晓峰

3

口头报告

林裕富

博士生

第十二届“QCD相变与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研讨会 西交大

吴元芳

4

其他

江泽方

博士生

Quark Matter 2017,第26届相对论核核碰撞国际会议

杨纯斌

5

其他

陈蔚

博士生

夸克物质会议美国芝加哥

王恩科、王新年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2017年,实验室批准了第7届开放基金项目,共6个课题,投入经费17.5万元,全部为校外人员。创新开放基金课题实行自由申请,开放基金评委会初评,学术委员会复评,实验室执委会核议确定资助名单,下达通知到申请人和其所在单位。获批的基金课题和经费由实验课题组长和所在单位联合监督执行,严格管理。研究成果突出的人员可追加经费或优先参加下一轮申请。开放基金执行期为两年。

序号

课题名称

资助金额(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单位

1

J/Ψ多粒子相互作用对J/Ψ解离的影响

3

程鸾

大连理工大学

2

在重离子碰撞中寻找QCD相变和临界点信号的理论研究

3

邓建

山东大学

3

高能重离子碰撞中整体喷注的蒙特卡洛模拟

2.5

畅宁波

信阳师范学院

4

核子超流触发机制与Cas A 中子星的快速冷却

3

肖飞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5

单重味强子弱衰变过程的研究及新物理效应

3

王帅伟

南阳师范学院

6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手征电荷分离

3

冯笙琴

三峡大学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春季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许怒

2017.4.19-4.21

211

全球性

2

理论物理前沿华大QCD讲习班:重离子碰撞中的手征反常和强磁场

华中师范大学

侯德富

2017.5.22-6.02

108

全球性

3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

许怒、周代翠、刘峰

2017.9.18

100

全国性

4

高压缩重子物理国际讲习班暨合作组组会

华中师范大学

许怒、刘峰

2017.9.22-9.28

131

全球性

5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QCD相边界附近的临界涨落”国际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

丁亨通、罗晓峰

2017.10.10-10.14

101

全球性

6

第五届复杂系统的统计物理和数学学术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李炜

2017.10.13-10.15

90

全国性

7

“全国第十五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HFCPV-2017

华中师范大学

谢跃红、吕才典、尹航肖振军、

2017.10.27-10.29

220

全国性

8

“第10ALICE实验内径迹硅探测器升级与在线离线数据处理与分析”国际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

周代翠、

2017.12.18-12.20

60

全球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1. 参加大型实验国际合作,开展实验和理论的合作研究

参加RHIC/STAR、LHC/ALICE和LHCb、FAIR/CBM、兰州CSR外靶合作组CEE和北京正电子子BEPC等六个大型国际性合作实验,以及物理”、中国-匈牙和中国-法国FCPPL双边联合实验室合开展高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执行科技部973项目和973课题、新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国际合作专项“LHCb实验研究“项目;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际合作研究任务。

2. 与国外大型实验中和实验基地合作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和合作基地

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BNL、克利国际实验室LBNL、欧洲研究中CERN和ALICE国际合作GSI国家重离子实验室等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和合作基地。执行2015年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运行计划。

3. 参加国际会议做报告 50余次,做邀请报告 10余次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物理学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科学兴趣。2017年组织邀请了4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到我室做交流指导并做学术报告,给物理学院新生、大二学生、研究生等宣讲物理学前沿动态等,听众达2000余人次。举办了暑期夏令营,此举措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报考我校物理学科和实验室研究生。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

外籍

1

赵光达

教授

76

北京大学

2

王新年

教授

55

华中师范大学

3

陈佳洱

教授

84

北京大学

4

罗 俊

教授

61

中山大学

5.

马余刚

研究员

49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6.

王恩科

教授

54

华中师范大学

7.

王乃彦

研究员

8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8

王贻芳

研究员

54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9

徐瑚珊

研究员

53

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10

许怒

教授

57

华中师范大学

11

杨亚东

教授

49

华中师范大学

12

叶朝辉

研究员

75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3

张焕乔

研究员

8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4

赵政国

院士

6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周代翠

教授

66

华中师范大学

16

庄鹏飞

教授

60

清华大学

17

刘峰

教授

57

华中师范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2017年9月18日,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聘请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与会专家听取了实验室2017年以来的建设和研究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的汇报,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学术指导意见。现将会议议项纪要如下:

一、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恩科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并对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发放了授聘证书。他介绍了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筹备与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他希望与会专家帮助实验室认真总结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使实验室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快速、高效、稳步的向前发展,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幕式由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代翠教授主持。

二、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政国院士主持了上午的工作汇报会。实验室主任许怒教授就实验室建设进展与发展计划做了汇报。张本威教授汇报了高能核物理理论进展,谢跃红教授汇报了粒子物理进展,孙向明教授汇报了探测器与电子学进展,殷中宝教授汇报了高能核物理实验进展,丁亨通教授汇报了核科学计算中心进展。接着,专家们参观了实验室。

三、最后专家们评议了实验室在2017年度的运行与研究进展。评议会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政国院士和副主任王新年教授主持。专家首先肯定了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1.实验室理论物理发展很好,仍是实验室优势学科。2.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引进了很多中青年人才包括国内外博士后。3. 实验室的一大特色,硅像素技术发展态势很好,硅应用技术方面的成果转化有了一定成效。4. 核物理计算中心建设已动工,有望在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将对实验室的计算能力有极大提升。5.实验室的国际交流合作依然活跃,多次国际会议的召开,以及引进国际专家做特聘教授,使实验室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专家们也对实验室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1、加强实验人才引进力度,实现实验和理论均衡发展;2. 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形成合力优势;3. 早日冲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一流学科;4.加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抓住基地班的优势,为本实验室争取更多优质生源。

与会学术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恩科教授、王新年教授、叶朝辉院士、庄鹏飞教授、刘峰教授、许怒教授、杨亚东教授、张焕乔院士、张肇西院士、周代翠教授、赵光达院士、赵政国院士。华中师范大学人事处、财务处、发展与规划处、科研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校内职能部门以及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实验室全体教师及博士生参加了会议。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2017年度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费50万元;学校通过特殊人才、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科技部批设的“国合中心”以及学校“交叉学科”建设、计算中心建设等多项学科建设渠道,资助21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人才、团队和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保障3600余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和科学研究用房。确保实验室建设、管理、科研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正常运行。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1)芯片设计集成平台

实验室设计集成平台由计算机集群,服务器,植球机、绑线机、探针台及电路设计和各类仿真软件组成。该平台于2011年开始筹建,主要用于ASIC电路设计及电路仿真,以及大面积硅像素探测器的集成与测试。实验室装备了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的万级洁净室和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千级洁净室,并且具备接地、供气、恒温恒湿等功能;装配了高精度硅像素芯片集成和检测平台(ALICIA-6)、大行程高精度自动化绑线机(F&K Delvotec G5 64000)、焊线拉力测试机(DAGE-4000)和拌料脱泡搅拌机(THINKY ARE-310)等关键设备。结合实验室建设的金工车间,可实现探测器研制与组装。

2016年起,实验室致力于CEPC实验硅像素芯片的预研工作和ALICE/ITS升级的硅探测器模块的预研建造任务。自2017年10月份启动ALICE ITS探测器模块的预生产,并于2018年4月份启动了正式生产,预计2019年5月份完成建造任务。

(2)读出电子学平台

实验室读出电子学平台由电路读出板,示波器、信号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等测量仪器,红外热像仪,微焦点X射线源和服务器组成。该平台于2012形成规模,主要用于Topmetal系列芯片和其它硅像素探测器的测试工作,包括电学测试和射线源测试。2016年起开展Topmetal系列芯片,MIC系列芯片和ALPIDE芯片的性能测试及高性能读出电子学的设计和验证。开发了升级过的像素芯片专用的读出板HPDAQ2。

(3)探测器测试平台

实验室探测器测试平台由多种放射源、配气系统、高低压电源系统、塑料闪烁体、多种光电读出探测器、小型晶体电磁量能器、小型取样型电磁量能器、小型多丝正比室、小型时间投影室、RPC飞行时间探测器(TOF)和由VME、NIM模块和定制的电子学读出单元组成的电子学读出系统组成。该平台于2012年建成,主要用于:测试和研究新型量能器材料的性能;测量不同气体和混合气体的性

能,研究粒子与不同气体的相互作用性质;测量和研究不同光电读出器件的性能;开发和检测新型探测器读出电子学读出系统等。2015年完成ALICE Run2运行升级探测器DCAL/EMCAL 和PHOS探测器的一种新型读出系统的研发和投入ALICE实验取数使用和运行维护。2016年都主要运用该平台实时监测我们研制的系统在LHC-ALICE实验中的运行状态。2017年建成三层的单片ALPIDE望远镜测试系统,利用宇宙线开展ALPIDE硅像素芯片的性能研究等。建成了采用Topmetal芯片的束流监测器。

(4)高性能计算平台与核科学计算中心建设进展

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从2004年至2014年分四期建成。具有计算核数共1216个,存贮空间总计480TB,主要用于实验数据分析、蒙特卡洛模拟和理论计算。该平台已与国际连接成为网格站点。平台对实验室成员和合作者开放。

为了核科学中的格点QCD和正在快速发展的中高能核物理实验特别是国际合作网格计算需求,实验室自2016年起正式启动建设高性能核科学计算中心(NSC3),计划规模为理论峰值为1PFlops/s, 储可用空间400TB。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在高能核物理领域的格点计算中心和高能物理实验网格计算节点。2016年: 电力系统升级招标完成,投入经费约47.8万元; 原库房搬迁完成,投入经费约26万元。

    2017年电力升级改造完成,计算中心现有双路电源——一路为1000kVA,一路为400kVA,可保证计算中心服务器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机房辅助建筑建设已完成并通过验收(投入~150万元);机房装修项目招投标工作完成,合同价为~61万;UPS设备招投标工作完成,合同价~37万元; 机房冷却系统项目及计算服务器项目在均于10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合同价分别为~354万元及~1250万元,正在实施安装。2017年总投入约2千万元。预计2018年9月份计算中心可以全面投入使用。

 

 

 

 

六、审核意见

1实验室负责人意见

实验室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周代翠

实验室主任:许怒

                                     (单位公章)

2018630

 

2依托高校意见

依托单位年度考核意见: 考核通过, 学校将从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友情链接
IHEP IHEP IHEP IHEP IHEP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Webmaster:liuchao@ccnu.edu.cn华中师范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