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 运行管理 > 年度报告 > 列表 > 2018 > 正文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6日

 

批准立项年份

2007

通过验收年份

201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81——  201812月)

 

 

 

实验室名称: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许怒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周代翠/15871350167

E-mail地址:dczhou@mail.ccnu.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吴成峡/027-67862003

 

 

 

 

 

 

 

 

2019615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11日至1231日。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331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1;若排名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2.“40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40周岁。

3.科技人才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研究方向2

夸克物质物理

研究方向3

粒子物理

研究方向4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技术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许怒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60-2-18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8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姓名

周代翠 (常务)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51-10-1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1

 

姓名

刘峰

研究方向

中高能核物理

 

出生日期

1960-1-19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0.1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赵政国

研究方向

实验粒子物理

出生日期

1956-12-28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7.9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109

EI

5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国外出版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1项 

二等奖

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1868.1万元

纵向经费

1673.5万元

横向经费

104.6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2

授权数

7

成果转化

转化数

转化总经费

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行业/地方标准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60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30人 

院士

人 

千人计划

长期2

短期人

长江学者

特聘1

讲座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青年长江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3人 

青年千人计划

4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16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1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许怒

Phys. Rev. Lett., Phys. Rev. C, Phys. Lett. B 和 J. Phys. G,

稿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编委

 

 

中国科学: 物理学 文学

编委

 

中国科学院

外评审专家

 

 Nucl. Phys. A

责任编辑

 

海外华人物理与天体物理协会

副会长

 

美国重离子实验理论与分析研究中心

顾问委员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于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的亥姆赫兹国际中心

国际顾问委员会

 

俄罗斯核研究与高能物理联合研究所

国际顾问委员会

 

王新年

美国能源部喷注课题合作组(JET

Collaboration)主任及共同发言人

发言人

 

国际现代物理E 杂 志(Int. J. Mod. Phys. E)Phys. E)

执行编辑

 

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C (Physical Review C)

杂志编辑部成员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编辑委员会成员

 

欧洲物理A杂志(EPJA)

编委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NSF)核物理基金

评审委员会成员

 

周代翠

ALICE国际合作组管理委员会、ALICE合作委员会、在线与离线计算委员会、ALICE光子谱仪合作组、EMCal/DCal合作组,以及硅像素探测器升级委员会

委员

 

谢跃红

LHCb国际合作,B介子到粲偶素物理工作

集人

 

罗晓峰

CBM国际合作组

召集人

 

施梳苏

STAR国际合作组Bulk Correlation 组

召集人

 

晓明

ALICE实验国际合作组重味物理工作

召集人

访问学者

国内

6

国外

9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5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5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1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学科2

理论物理

学科3

无线电物理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74

在读硕士生

151

承担本科课程

4176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4064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2

国内

(含港澳台)

3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1

实验室面积

3600 M2

实验室网址

http://qlpl.ccnu.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2100万元



、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围绕夸克物质信号及其性质以及粒子探测新技术,本年度实验室在夸克物质理论、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粒子物理与高能碰撞唯象学方面,以及硅像素及快电子学新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及一批物理成果。具体如下:

夸克物质物理理论

1) 利用机器学习辨别核核碰撞中QGP的状态方程:

我们模仿用机器深度学习识别图像的方法,建造了一个类似的神经网络用来辨别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粒子谱中隐含的物态方程的信息。 我们首先把流体力学模型模拟出的末态粒子谱以2维图像的形式输入电脑来训练神经网络以识别每个事例中的物态方程。然后再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辨别另一组事列中的物态方程。 在这样的测试中,我们发现神经网络在学习大约22000张图像的重要特征后,辨别测试事例中的物态方程的成功率高达95%。同时我们还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粒子谱中哪些区域对物态方程比较敏感。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210

2) 利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理论(LBT)研究重离子碰撞中的碰撞淬火:

首先我们把在华师建立起的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推广到了包括重夸克在QGP中的传播。这个输运模型模型中包括了喷注中部分子与介质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过程,同时也考虑到介质粒子的反弹效应。 我们利用这个模型对重离子碰撞中的重夸克、轻夸克介子的压低做了系统研究,发现模型可以同时描述轻夸克、重夸克介子压低的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演示部分子的初始谱和碎裂函数对解释重夸克和轻夸克谱压低的差别。 同时我们也提取了喷注淬火系数对温度和喷注味道的依赖。Physics Letters B 777 (2018) 255.

利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我们还研究了光子标注的喷注输运以及其诱导的介质激发。我们发现,部分子能量损失加上介质响应可以很好的描述在LHC能量下光子标注的喷注的压低。 另外由于大角度多重喷注的压低,喷注淬火导致光子-喷注的方位角关联变窄, 而介质响应将光子-喷注的横向能量分布变宽。 Physics Letter B 782 (2018) 707

3) 光子-强子关联中的喷注诱发的介质激发效应:

我们开发了线性玻尔兹曼输运(LBT)和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耦合的模型(CoLBT)用来研究喷注诱发的介质激发效应。其中利用了显卡加速的3+1维流体力学模型 CLVisc.利用CoLBT模型,我们首次计算了LHC能区Pb+Pb反应中了光子-强子关联。 CoLBT可以同时描述领头强子的压低以及软强子的增强。而软强子的增强是在大约固定的强子横动量,反映其来自介质激发的热能量。这些软强子相对光子反方向的方位角分布比在pp碰撞中有很大的扩宽。 由于喷注后面的扩散波,在光子方向的软强子则被减少。Physics Letter B 777 (2018) 86.

4) Pb+Pb碰撞中bb ̅双喷注的横动量平衡和方位角关联

近年来,得益于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运行和不断升级,在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通力合作下,高能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高能喷注和重味强子作为探测QGP性质的重要探针,是尤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同时兼备这两大探针特性的重味喷注已成为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在我们的工作中,基于次领头阶+簇射(PS)精度的蒙特卡洛事件产生器Sherpa的模拟,我们能够很好地描述最近ATLASCMS实验组发布的p+p碰撞中 b喷注(单举b-jet)的产额和bb ̅双喷注的方位角关联。 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Langevin 方程+高扭曲度的蒙特卡洛能量损失框架,以iEBE-VISHNU 流体模型输出作为介质环境,来同时模拟部分子在Pb+Pb碰撞中的碰撞能量损失和辐射能量损失, 并在Fastjet 中进行喷注重建,从而能够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首先,经过基于这个框架的蒙特卡洛事件模拟,我们计算了单举喷注和 单举b-喷注在质心能量为2.76 TeVPb+Pb碰撞中产额的核修正因子R_AA,通过比较,能较好地符合CMS实验组的观测结果。继而,我们首次计算了质心能量为5.02 TeV的对心度为0-10%10-30%30-100%Pb+Pb碰撞中产生的bb ̅双喷注的横动量平衡,并与最近的CMS实验组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我们的理论框架基本能描述实验观测结果:由于部分子在Pb+Pb碰撞产生的热密介质中的喷注淬火效应,喷注的横动量减小,造成次领头喷注和领头喷注的横动量之比值减小,从而引起x_J=p_(T,2)/p_(T,1) 分布的整体左移,并在大x_J区域相比于p+p碰撞出现明显压低,这种行为与之前观测到的半单举双喷注横动量平衡的变化是很相似的。最后,基于我们的模拟计算,我们研究了介质修正对核-核碰撞中bb ̅双喷注角关联的影响,并给出了质心能量为5.02 TeV的对心度为0-10%Pb+Pb 碰撞中bb ̅双喷注方位角关联的理论预言结果。由于bb ̅双喷注的产生是胶子劈裂,味道产生和味道激发三个过程的贡献,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胶子劈裂和味道产生,因此在方位角分布中能观察到明显的双峰现象。我们的计算表明,由于胶子劈裂过程产生的b-jet较之于味道产生产生的bb ̅双喷注更软, 且往往分布在夹角较小的区域,因此进行核修正以后,在归一化的方位角分布中,能观察到同位附近的峰值明显压低,而反位附近的峰会有明显抬升。

5)有质量规范玻色子或光子标注的喷注

我们研究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中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喷注的淬火效应。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采用了次领头阶矩阵元组合的描述软的或者共线的辐射簇射机制的蒙塔卡罗事件生成器Sherpa产生初态的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喷注基准事件。然后运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研究模拟喷注粒子在夸克饺子等离子体中的传播,胶子辐射,以及喷注介质相互作用诱导的介质响应。根据高阶矩阵元修正组合软的和共线的辐射的事件生成器,以及精细处理喷注粒子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介质响应的模型,我们的数值结果能够很好地描述所有质子-质子碰撞和铅-铅碰撞中的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喷注的产生。我们的计算很好的解释了:由于喷注淬火效应导致喷注横向动量的减少,最终导致横向动量非平衡谱的偏移以及其平均值的压低(图15);喷注淬火效应导致的喷注产量的较少,导致了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平均喷注的个数的整体压低;以及喷注淬火效应对方位角关联分布的微弱修正。我们同时数值计算了高阶矩阵元修正对规范玻色子标记的喷注的关联的贡献。我们发现高阶修正对小的动量非平衡区域和方位角关联的分布非常的重要。 特别的,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多重喷注的压低导致了方位角关联的修正和小动量非平衡区域的压低的。文章发表在Phys. Rev. C98(2018) 021901(R)

6)高能核核碰撞中双喷注以及孤立光子喷注的横动量反对称现象

基于Sudakov重求和理论改进的pQCD的理论框架,研究了高能核核碰撞中双喷注以及孤立光子喷注的横动量反对称现象。利用双喷注或者光子喷注的关联分析喷注在QGP中的输运性质,可以有两个观测量:一是方位角关联分布,二是横动量反对称量A_Jx_J。分析表明,高阶微扰量子色动力学能够很好地描述非背靠背区域方位角关联(即 Δψπ,或〖 A_J0,或〖 x_J1)的实验数据,但在 Δψ=π,或〖 A_J=0 ,或 x_J=1 附近发散。在这些端点区域,Sudakov重求和理论解释实验数据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双喷注以及孤立光子喷注的横动量反对称现象,我们在相空间积分的非背靠背区域采用高阶微扰量子色动力学,而在背靠背区域附近采用Sudakov重求和理论,给出的双喷注以及孤立光子喷注横动量反对称分布的结果,较好地符合相关实验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并在核核碰撞中引入能量损失机制,分析了喷注的输运性质。相关结果分别发表在【Phys.Lett. B782 (2018) 773-778】和【Nucl.Phys. B933 (2018) 306-319】。

7)基于AMPT模型研究了双喷注事件中能量损失的再分布问题。

我们首先分析了所有带电强子的整体动量平衡,然后比较了核核碰撞中喷注淬火效应导致的横动量反对称分布与核子核子碰撞中结果的不同,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最后着重分析了喷注能量损失的再分布问题。数值结果表明,喷注损失的能量主要以大角度散射的方式被重新分布。我们关于能量损失的大角度散射程度的估算,与实验数据相比偏高,这可能是由于模型只计及了弹性碰撞能量损失,我们当前的计算缺少了共线辐射占主要贡献的辐射能量损失。相关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C 97, 044903 (2018)

8) 高能胶子饱和物理理论框架下的重求和

  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袁烽博士合作,我们通过希格斯粒子产生的过程作为一个简单的范例,采用重整化群方程的技巧,在高能饱和物理理论框架中系统性地引入了阈值重求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该研究弥补了该物理理论对于向前快度区域在唯象描述的不足,而且为在向前快度区域描述强子动量谱特别是大动量区域提供了新的思路。【Phys.Lett. B788 (2019) 261-269】。

  同时,我们还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质子-原子核碰撞中前向快度区域的双强子的角度相关性。一般来说,我们发现Sudakov重求和效应和饱和效应对于双强子的角度关联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进展让我们可以在胶子饱和物理框架中加入重求和的效应。我们通过数值计算研究,给出了质子-原子核碰撞中的双强子角度关联性更准确的预言,这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实验中寻找胶子饱和现象的实验信号。【Phys.Lett. B784 (2018) 301-306】。

  另外,我们还通过研究喷注和希格斯粒子在有大快度分离的情形下的角度关联问题,发现此过程需要在BFKL演化的基础之上引入一种特殊的Sudakov重求和。该过程的特殊性来源于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与喷注的横动量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此项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有大快度分离的情形下多个尺度并存的重求和方案。【Phys.Lett. B782 (2018) 28-33 】。  

9)夸克质量与轴荷涨落和耗散及手征反常的高阶修正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由于手性反常和非零夸克质量,轴荷不守恒。我们研究了夸克质量对轴荷的涨落和耗散的影响。采用有限温度QCD我们对描述轴荷动力学的轴荷关联函数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第一种是有限温度下的自由夸克情况。我们发现自由理论中的有效量子涨落可以导致轴荷的产生, 但该涨落并不遵循随机游走行为。由于存在轴矢流对称破缺质量项,轴荷也不会渐近地稳定到磁化率给出的热力学极限。第二种计算是在弱耦合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我们发现在硬热(HTL)近似下,夸克胶子相互作用导致轴荷的随机游走增长,但耗散是不可见的。我们估计了轴荷的弛豫时间,发现它超出了HTL的范围。 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 98, 054014 (2018) 进一步我们完成了有限温度下手征反常三角图的三圈计算,刚被 PHYSICAL REVIEW D 接收发表

10)泛函重整化群方程与一级相变

我们在用泛函重整化群方程研究QCD相变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它应用于Landau-de Gennes模型,研究了向列相各向同性相变(NI 相变)。导出了有效势、耦合常数和反常维数的重整化流方程。然后用牛顿-拉夫森方法数值求解网格上的耦合的流方程,观察到了一阶相变。 进一步研究了向列相各向同性之迷, 得到了NI转变温差TcT=5.85K。研究 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 98, 014102 (2018)

11)外磁场下强耦合等离子体中的重夸克势

采用AdS/CFT方法研究了强耦合N=4 SYM等离子体中恒定磁场对重夸克势虚部的影响。我们分别考虑夸克偶素的轴垂直的和平行于磁场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磁场的存在会增强虚势从而减小热宽度。另外,当夸克偶数的轴垂直于磁场而不是平行时,磁场对虚势的影响更大。 从全息原理出发,采用相当普遍的ADS/QCD度归,探讨重夸克势在强耦合等离子体相中的奇特屏蔽行为。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Physics Letters B 778 (2018) 227–232    Nuclear Physics B 938 (2019) 351–362

12)抽取谱函数的方法

   我们发展了在格点QCD中从两点关联函数抽取谱函数的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广了Maximum Entropy Method所采用的平均场近似到更一般的情况。它是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一个随机方法。我们分析了在0.751.5Tc时的格点数据,发现此新方法给出了与Maximum Entropy Method一致的结果, 从而可以缩小在抽取谱函数中存在的系统不确定度。Stochastic reconstructions of spectral functions: Application to lattice QCD,“ H. T. Ding, O. Kaczmarek, S. Mukherjee, H. Ohno and H. T. Shu, Phys. Rev. D 97 (2018) no. 9, 094503.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1STAR合作组进展

1)高阶矩

    守恒荷,如净重子(B)净电荷(Q)以及净奇异数(S),的涨落很早就被理论家预言是重离子碰撞实验中寻找QCD相变信号以及临界点的灵敏探针。特别是守恒荷的高阶涨落,对系统的关联长度非常敏感,如四阶涨落正比于系统关联长度的且与系统的热力学磁化率直接相关。在临界点附近,利用系统的关联长度增大这一重要性质,可以在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测量逐事件守恒荷分布的各阶统计矩来表征它们的涨落,如方差( Variance,s2 ),偏度(Skewness,S)和峰度(Kurtosis,k)等。这些各阶矩与系统的守恒量感应率可以直接联系起来。系统的感应率可以用系统压强对相应的化学势求偏导而得到。我们系统的对RHIC能量扫描中净K介子数分布的高阶矩进行了系统的测量。 实验结果发表在 Phys. Lett. B 785 (2018) 551。我们发现二阶和三阶段涨落随着碰撞能量的升高而下降。而四阶涨落由于统计误差较大,还无法给出确定的结论,我们需要在RHIC第二阶段能量扫描中进行更精确的测量。

        

RHIC金金碰撞54.5和200 GeV质心能量中, 净质子数分布六阶矩的测量。在零重子化学势下,化学冻结线离相变温度很接近的时候,六阶重子数涨落被预言将为负值,这可能被用作平滑穿越的信号。我们在金金200 GeV碰撞中,对净质子数分布的六阶矩进行了测量。 发现从半中心到中心碰撞,我们均观察到了负值,而且不能被输运模型UrQMD解释。

 

2).集体流。

    参与完成了金金碰撞7.7-200 GeV中的奇异粒子KS0, Λ和φ介子的直接流测量。我们发现当碰撞的能量小于14.5 GeV的时候:除φ介子之外的所有介子和产生重子(反重子)的直接流相对于快度的斜率均小于零。由于φ介子的强子散射截面较轻味粒子小,因此它被认为是核核碰撞早期过程的良好探针。这一实验现象可能意味着在低于14.5 GeV的核核碰撞中产生介质的性质与高于14.5 GeV的碰撞不一样。目前尚需理论计算的结果印证。该研究成果以主要贡献作者的身份发表在Phys. Rev. Lett. 120, 062301 (2018)上。

 

3). RHIC 能量扫描中轻核产额分析。

    研究QCD相图是高能重离子中主要的目的之一, STAR合作组的实验覆盖了相图上较大的区域。轻核产额的测量研究工作,为相图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的工具。通过系统地测量STAR实验中氕氘氚的产额,进一步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到强子物质的相变提供了证据, 也可以作为为一阶相变及零界点确定的又一观测量。该研究给出了STAR测量轻核的实验结果,为QCD相图及零界点的寻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QGP到强子物质相变的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演化和温度的降低, 解禁闭的夸克束缚至强子中, 完成了化学冻结, 在此阶段强子的产额均已确定。末态的强子具有很高的动量, 弹性散射在演化过程中依然进行, 弹性散射进入末态标志这动力学冻结的完成。动力学冻结完成, 强子的动量分布谱最终确定, 测量到的轻核的谱可以从中提取出动力学冻结过程中的核子聚合信息。 STAR末态粒子中, 可以测量氕(一个核子)、氘(两个核子)、 氚(三个核子) 的横动量谱, 在核子聚合的模型中, 聚合参数可以通过氘核和氚核与氕核在给定动量区间内的比值算出, 同时该参数可以反映出局域核子密度和核子聚合的有效体积。在我们的测量结果中, 核子聚合参数依赖STAR碰撞能量有一个最小值, 该区域可能存在着物质状态方程的转变。氘核与氚核在STAR最高能量值处出现不吻合的结果, 这也意味着氘核和氚核的形成机制在该能量区域不完全是核子聚合机制, 更多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测量的STAR核子聚合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我们在得到轻核的横动量谱之后, 在整个横动量空间内积分, 便得到了轻核的产额。在热模型中, 巨正则系宗可描述的系统内, 物质达到热力学平衡, 系统的各个参数可以通过求解配分函数的到。通过轻核产额的比值, 体积效应可以抵消, 实验结果可以与热力学模型结果相比较。我们发现热模型不能描述我们测量到的氚核的产生。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从QGP到强子的相变过程中, 因为一阶相变引起较强的核子密度涨落,从而在动力学冻结过程中可以引起较强的强子密度涨落。STAR所测量到的中子数密度涨落依赖于能量有一个非单调的行为, 在核核碰撞质心系能量为20-30 GeV 能区中有一个最大值, 该行为可以反映在该能区内中子数密度涨落出现了最大值, 也意味着该区域内核子的关联受到的相变的影响, 我们认为该结果在一阶相变和临界点的确定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4)整体极化

    在RHIC-STAR实验中,金核+金核在质心系能量为200GeV的碰撞下,通过鉴别proton和pi介子,我们重建了Λ超子,由于Λ超子是弱衰变,衰变之后的质子动量方向和Λ超子的自旋方向趋向一致。为了了解系统的涡旋的演化过程,我们在不同方位角下,测量了Λ超子的全局极化参数, 并且提出了分辨率的修正方法,经过修正之后,极化参数对方位角的依赖性较修正之前有了提高。我们发现,极化参数在in-plane方向明显高于out-of-plane方向。这说明碰撞系统在初始的时候,涡旋在in-plane方向达到最大,但由于QGP的低粘滞性,涡旋无法有效的传递到out-of-plane方向。

 

利用多相输运模 型AMPT,我们与AMPT模型的作者之一林子威教授合作,将φ介子的自旋排列信息和Lamb da超子的整体极化信息加入到该模型之中。研究了强子散射过程和重离子实验装置接受 度的局限对观测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态强子散射过程对整体极化的参数 影响甚微,但相空间接受度的局限对φ介子的自旋排列参数的提取有较大影响。进一步 的,以RHIC-STAR接受度为例,我们发现在没有任何自旋排列信息作为输入的情况下可以 观察到φ介子自旋密度矩阵参数ρ00大于1/3(ρ00偏离1/3代表可能的自旋排列信 号)。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构建了玩具模型,该模型仅包含φ介子的相空间和衰变 的动力学信息。我们加上STAR实验接受度的截断条件并利用玩具模型计算ρ00,得到 了和AMPT一致的大于1/3的结果。同时AMPT模型和玩具模型得到的ρ00的数值大小和ST AR组在Quark Matter 2017以及Strangeness in Quark Matter 2017大会上展示的初步结 果一致,说明矢量介子自旋排列的信号需扣除重离子实验中的接受度效应。而对Lambda 超子而言,接受度的效应要小的多,STAR实验已经有相应的修正。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 Lett. B 780 (2018) 319上。

    

5). STAR实验重味物理的实验研究

200 GeV金金碰撞中DS粒子产生的研究:完成了DS粒子横动量谱的测量。通过与中性D介子D0比较发现DS的产额相比于电子电子,质子质子和电子质子碰撞系统有明显的增强。RHIC能区200 GeV的核核碰撞与LHC能区的核核碰撞Ds/D0比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DS产额的增强一方面来源于核核碰撞中奇异数的增强和夸克级联的强子化机制。通过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我们发现实验数据与基于Ds强子化时间早于D0的模型计算符合较好。该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会议QM2018和ATHIC2018上报告,目前正在总结发表的过程中。

 

    200 GeV金金碰撞中开粲/底强子衰变产生的非光电子产额分离利用HFT探测器,STAR实验第一次采用DCA的方法实现对B/D衰变产生的非光电子产额的分离:Run14数据呈现了部分子能量损失对其质量的依赖性,即ΔEc > ΔEb ~2�� at 3-8 GeV/c)。该结果在Quark Matter 2017上呈现【Nucl. Phys. A 967 (2017) 632–635】。

 

(左)Run14数据采用碰撞参数方法抽取的来自于B强子半轻子道衰变产生的非光电子份额;(右)Run14数据中D/B强子衰变产生的非光电子的核修正因子RAA分布。

 

    200 GeV质子-金核碰撞中非光电子核修正因子的测量STAR实验第一次利用Run15 200 GeV下质子-金核碰撞数据开展非光电子的测量,并结合质子-质子碰撞数据测量非光电子的核修正因子RpA,以研究冷核物质效应。该项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Run15质子-质子和质子-金核碰撞中未修正的电子谱(左)与非光电子谱(右)。

6). 类喷注关联形状事件平面关联性测量

    在高能核核碰撞的初期的硬散射所产生的高能部分子,这些部分子在穿透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会发生相互作用,我们称之为喷注淬火。实验上,我们通过测量末态带电强子二粒子方位角关联来研究喷注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的末态带电粒子的二粒子方位角关联测量被广泛应用,但是我们需要扣除集体流的贡献。通常的扣除集体流的办法需要对其幅度以及形状进行估算。但是这种估算会带来额外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集体流扣除方法, 我们不对集体流作任何在形状和尺度上的估算。我们利用集体流相对赝快度对称的特征,从而利用实验数据本身即可扣除背景。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近域方位角关联=集体流贡献+近端喷注贡献+远端喷注贡献*较大份额

    远域方位角关联=集体流贡献+近端喷注贡献+远端喷注贡献*较小份额

这里我们假设较大份额较小份额均为常数,并且与赝快度间隔无关。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差值便只包含远端喷注的贡献,可以表示为一下的关系式:

    近域-远域方位角关联=远端喷注贡献*常数 

    上面的关系式是在没有对集体流背景作任何幅度和形状的假设下得到了只包含远端喷注贡献的带电粒子二粒子方位角关联函数。在半中心金-金核碰撞的重叠区域为杏仁状,碰撞参数与横平面所张开的平面决定事件平面的方向,我们进一步定义沿着事件平面方向的喷注为平面内喷注,同理,在与事件平面方向相垂直方向的喷注,我们称之为平面外喷注。 在碰撞早期的部分子硬散射产生的双喷注”,其实质为两束背对背的喷注。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位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中的相对论重离子 对撞机在 2011 年所采集的200 GeV的金金核碰撞,探测器为 STAR(即螺旋径迹 探测器)。其时间投影室所探测到的带电粒子赝快度覆盖范围为-1  1,它为一  360 度全方位角探测器,我们分析中所用的带电粒子即来自于时间投影室。为 了将事件平面与触发粒子之间的关联降为最低,我们采用了STAR 的束流计数器 来重建事件平面。它的优点是与位于中心快度区的时间投影室有若干个单位的赝快度间隔,缺点是对于200GeV 能量下的金金核碰撞,所重建出的事件平面有着比较低的分辨率。实验上我们通常用高横动量的触发粒子来表征喷注。我们定义为触发粒子方位角与事件平面的夹角。这样在一个双喷注的情形下,对于不同的触发粒子对应喷注的远端喷注,它们在穿透 QGP 介质时将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能量损失。也就是,相比较大的双喷注,较小区间的双喷注的远端喷注将会经历较小的能量损失。

 

    我们分别计算了在不同的区间下的近区和远区的二粒子方位角关联函数。进 一步我们通过计算二者的差别从而得到仅包含远端喷注贡献都关联形状,我们用 高斯函数拟合了数据,并且用高斯宽度其表征远端喷注的关联宽度。对于计算得 到的原始数据,我们得到了关联宽度随的增长只有轻微的增长。

 

我们通过一个展开的技术去修正所测量到的原始结果。原始结果由于较差 的事件平面分辨率而被严重涂抹,从而导致我们看到在不同的下的关联函数 有着类似的形状(比如较外平面的关联函数在远端未发现双峰结构)。我们采用了 TUnfold 软件包,该软件包能够为多维度的分布提供迁移及背景修正的功能。 该软件需要我们提供我们所测量到的分布、真实的分布以及迁移信息。 TUnfold 将迁移信息以二维直方图的形式存储,然后我们利用 TUnfold 软件包去 修正了原始关联数据,得到了事件平面分辨率修正后的在不同下的近区和远区关联形状,同样,我们计算了近区和远区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到了修正后的远 端关联形状。我们在用高斯函数拟合了数据点后,即得到了修正后的远端关联宽 度随的关系。我们分别用线性函数拟合了原始和修正后的关联宽度随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斜率为原始斜率的 8 倍。我们得到的结果与喷注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预期相吻合。该研究成果分别在美国物理学会2018四月会议、第四十八届多粒子动力学国际研讨过以及Hard Probes2018汇报。

 

2018年度课题组主办国际会议3,国际会议报告近20次

文章:

1. STAR,  Collision Energy Dependence of Moments of Net-Kaon Multiplicity Distributions at RHIC, Phys. Lett. B 785 (2018) 551

2. STAR, Beam-Energy Dependence of Directed Flow of Λ, Λ ̄ , K , K0s , and φ in Au + Au Collisions, Phys. Rev. Lett., 2018, 120, 062301

3. 兰少位,林子威,施梳苏,孙旭,Effects of finite coverage on global polarization observables in heavy ion collisions, Phys. Lett. B, 2018, 2018, 780, 319

4. Y. Nara, H. Niemi, A. Ohnishi, J. Steinheimer, 罗晓峰,H. Stocker, Enhancement of elliptic flow can signal a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in high-energy heavy-ion collisions, Eur. Phys. J. A, 2018,  54, 18

5. 陈佳敏,罗晓峰,刘峰,Y. Nara, Effects of mean field and softening of equation of state on elliptic flow in Au+Au collisions at 5 GeV from the JAM model, Chinese Physics C, 2018, 42, 024001

6. 张潮, 陈佳敏, 罗晓峰, 刘峰 and Yasushi Nara, Event-by-Event Efficiency Fluctuations and Efficiency Correction for Cumulants of Superposed Multiplicity Distributions in Relativistic Heavy-ion Collision Experiments, Phys. Rev. C, 2018, 97, 064913

7. A. H. Tang, 涂彪 and C. S. Zhou,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measuring global spin alignment of vector mesons in 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sions, Phys. Rev. C, 2018, 98, 044907

2、ALICE合作组进展

1)、LHC能区夸克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

(1)D介子核压低因子的实验研究。基于ALICE第二期运行阶段更大的数据统计量,对每核子对质心能(sNN)为5.02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中D介子核压低因子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量(如图1.1所示)。在更高精度下,再次确认了第一期运行数据中所观测到的D介子产额的强压低效应。通过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对粲夸克在夸克物质内的扩散系数进行了初步标定,其范围为:(1.5 - 7) / 2πTc。与此研究对应的ALICE实验组SCI论文发表于【JHEP 1810 (2018) 174】。

 

图1.1 sNN = 5.02 TeV的铅核-铅核对心碰撞中D介子的核压低因子。

(2)喷注的产生特性的研究。sNN = 5.02 TeV铅核-铅核碰撞事件中分别对分辨率参数R = 0.2和0.3的带电粒子喷注的核压低因子进行了测量(如图1.2所示)。观测到:喷注的核压低效应随碰撞对心度的增大(从对心到非对心碰撞)而减弱;相同碰撞对心度事件中,R = 0.2和0.3的喷注的核压低因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上述现象表明:喷注的核压低源于夸克物质效应,高能硬部分子在穿越夸克物质后所形成喷注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核心内。结果于2018年5月获批为ALICE Preliminary。于此分析相应的ALICE实验组文章初稿正在撰写中,计划于2019年1月向ALICE实验组提交文章发表申请。

 

图1.2 √sNN = 5.02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中带电粒子喷注的和压低因子。

(3)喷注结构的研究。sNN = 2.76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数据中首次对LHC能区重离子碰撞中的喷注质量进行了测量(如图1.3所示)。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表明:铅核-铅核碰撞中的喷注质量分布与质子-质子碰撞中相似,但其平均值小于质子-质子碰撞中的结果,硬部分子与夸克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将有一部分能量被散射到了喷注锥角之外;含有硬部分子与夸克物质间多重散射机制的模型并不符合实验观测,而只含有单次硬散射机制的理论模型符合实验数据。此研究对理解硬部分子与夸克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夸克物质内部结构将起到关键作用。与此研究对应的ALICE实验组SCI论文发表于【Phys. Lett. B776 (2018) 249】。

 

图1.3 √sNN = 2.76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的喷注质量。

(4)多奇异重子各项异性流的研究。基于ALICE二期运行中sNN = 5.02 TeV的铅核-铅核碰撞数据,分析了不同碰撞对心度下多奇异重子的椭圆流和三角流的横动量分布,发现:在低横动量区,椭圆流和三角流都存在按质量排序的行为;在中等横动量区,椭圆流和三角流的组份夸克数目标度行为都有一定的破坏(如图1.4、1.5所示)。研究结果已通过ALICE实验组审核,获批为ALICE Preliminary,并在QM 2018ICHEP2018ATHIC2018等国际会议上进行了报告。

 

图1.4 组份夸克数目标度后的椭圆流的分布。

 

图1.5 组份夸克数目标度后的三角流的分布。

(5)氙核-氙核碰撞末态粒子多重数的研究。在不同对心度下对sNN = 5.44 TeV的氙核-氙核碰撞末态带电粒子多重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对心碰撞中带电粒子多重数密度符合由对不同sNN的其它碰撞系统的测量所建立的参与碰撞核子数的标度性(如图1.6左所示);对心氙核-氙核碰撞末态粒子的平均多重数高于铅核-铅核碰撞中的测量结果(如图1.6右所示),此现象与理论计算相符。与此研究所对应的ALICE实验论文已通过实验组内部评审,目前发表于【arXiv:1805.04432】,并已向【Phys. Lett. B】投稿。

 

图1.6 多重数密度随碰撞能量和体系(左)以及随碰撞对心度(右)的演化关系。

2)、小系统碰撞中粒子的产生特性的实验研究

(1)喷注的产生特性以及喷注化学组份的研究。基于ALICE第二期运行的大数据统计量,在s = 13 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分别对具有不同末态粒子多重数的事件中的喷注产额以及喷注中的奇异、多奇异强子组份进行了测量。观测结果表明:在具有不同末态粒子多重数的事件中,分辨率参数为R = 0.2和0.4的喷注间的产额比与最小无偏事件中相同(图2.1左);喷注内多奇异(Ξ)与奇异(Λ)重子的产额比对横动量没有明显的依赖,最小无偏事件中多奇异与奇异重子在中等横动量区间的增强效应主要来自于伴随事件(underlying event)的贡献(图2.1右)。上述研究结果均已通过ALICE实验组审核,并获批为ALICE Preliminary。

 

图2.1喷注产额比(左);多奇异-奇异重子比(右)。

 

(2)重味粒子的产生、关联特性研究。s = 13 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和在sNN = 8.16 TeV的质子-铅核碰撞中分别对底夸克偶素(Υ (1S)Υ(1S))产额对事件多重数的依赖性和对重味缪子的椭圆流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显示:质子-质子碰撞中底夸克偶素产额随事件多重数线性增长,多重部分子散射效应对其产额的影响不可忽略(图2.2左);质子-铅核碰撞中重味缪子中等横动量区间的椭圆流不为零(图2.2右),此现象虽然可解释为重夸克在高多重数的质子-铅核碰撞中存在由流体力学演化而导致的集体关联行为,但仍不能排除如色重联等冷核末态效应对重味粒子的产生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均已通过ALICE实验组审核,并获批为ALICE Preliminary。

 

图2.2 底夸克偶素产额对事件多重数的依赖性(左);重味缪子椭圆流(右)。

2018年度ALICE课题组发表论文6篇,主办国际会议2次,国际会议报告28个,参加国际会议35人次。

高水平论文列表:

【1】ALICE Collaboration, “Measurement of D0, D+, D*+ and Ds production in Pb-Pb collisions at √sNN = 5.02 TeV”, JHEP 1810 (2018) 174

【2】ALICE Collaboration, “First measurement of jet mass in Pb-Pb and p-Pb collisions at the LHC”, Phys. Lett. B776 (2018) 249

【3】Liang Zheng, E. C. Aschenauer, J. H. Lee, Bo-Wen Xiao and Zhong-Bao Yin, “Accessing the gluon Sivers function at a future electron-ion collider”, Phys. Rev. D98 (2018) 034011

【4】Liang Zheng, Dai-Mei Zhou, Zhong-Bao Yin and et al., “Effect of single string structure and multiple string interaction on strange particle production in pp collisions at √sNN = 7 TeV”, Phys. Rev. C98 (2018) 034917.

5Duan She, Sheng-Qin Feng, Yang Zhong and Zhong-Bao Yin, “Chiral magnetic currents with QGP medium response in heavy-ion collisions at RHIC and LHC energies”, Eur. Phys. J. A54 (2018) 48

【6】Sheng-Qin Feng, Xin Ai, Lei Pei, Fei Sun, Yang Zhong and Zhong-Bao Yin, “Estimation of the chiral magnetic effect considering the magnetic field response of the QGP medium”, Chinese Physics C42 (2018) 054102.

 

3. 粒子物理

1首次测量双粲重子寿命

在实验上首次发现双粲重子(该成果由我校LHCb实验团队作出重要贡献,并于今年初获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颁发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后,课题组随后对这个粒子的寿命进行了测量。寿命的测量对于理解双粲重子的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用来确定是否为弱衰变,并且理论上对于其寿命的预言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因此实验上测量寿命可以检验各种理论模型的预言。用来测量寿命的衰变时间分布谱型如下图所示。文章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21.052002 (2018)】,并被选为“Editors’ Suggestion”

   

2首次发现双粲重子的新衰变模式

在首次发现双粲重子并对寿命进行测量之后,也需要寻找新的衰变模式来确认。根据理论计算,作为衰变分支比较大的衰变模式,非常有希望在实验上观测到。因此,我们使用了神经元网络多变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事例筛选,最终在LHCb 2016年取得的数据中得到了大约90个信号事例。信号事例的质量拟合如下图所示。在测量双粲重子的质量的同时,也测量了其衰变分支比,独立地验证了之前的双粲重子发现和质量测量结果,最终结果发表在了【Phys. Rev. Lett. 121, 162002 (2018)】。

 

3)味物理反常和中微子质量起源的研究

最近,B介子工厂和LHCb实验发现多个B介子半轻衰变的实验数据与标准模型预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比如反映轻子普适性的比值。为了解释这些实验现象,我们研究了基于2HDM-III框架的低标度Type-I Seesaw模型。如下图所示,我们发现,这个模型在满足其它实验限制后仍可以在水平下同时解释目前的实验测量,并且可以产生小的中微子质量。相关结果发表在了【李少平,李新强,杨亚东,张欣,JHEP09(2018)149】。

   

4) 轻子味破坏半轻衰变中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的研究

最近,B介子工厂和LHCb实验相继发现半轻衰变中存在轻子普适性破坏的迹象。受此启发,我们系统的研究了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对轻子味破坏的半轻衰变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在考虑了最新的衰变分支比的实验上限后,我们发现衰变的分支比对squarksneutrino交换耦合乘积的模十分敏感。同时,我们也给出了这一效应对轻子的不变质量谱,轻子极化不对称,前后不对称等可观测量的预言。这些结果与LHC上对超对称信号的直接寻找相互补充,并且可以在将来的LHCbBelle-II上得到检验。相关结果发表在了【盛金环,J. J. Song,R. M. Wang, 杨亚东,Nucl. Phys. B930, 69】。

    

5)两圈图层次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的研究

我们提出了一类新的两圈图层次上产生中微子质量的模式,针对圈中粒子为不同量子数可能,比如双电荷标量粒子、diquark或Leptoquark、暗物质粒子等,仔细研究了如何在对撞机上选择合适的探测通道来甄别这些不同的模型实现形式。此项工作为两圈图中微子模型构造及其检验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相关结果发表在了【Q. H. Cao, 陈绍龙,E. Ma,B. Yan, D. M. Zhang, Phys. Lett. B779 (2018) 430

 

2018年度课题组发表论文10余篇,主办国内会议1次,参加国际会议5人次。

高水平论文列表:

1. Measurement of the Lifetime of the Doubly Charmed Baryon  

LHCb Collaboration

Phys.Rev.Lett.121(2018)052002

2. First observation of the doubly charmed baryon decay

LHCb Collaboration

Phys.Rev.Lett.121(2018)162002

3. ,  and neutrino mass in the 2HDM-III with right-handed neutrinos

Shao-Ping Li,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Xin Zhang

JHEP 1809 (2018) 149

4. The lepton flavor violating exclusive  decays in SUSY without R-parity

Jin-Huan Sheng, Jia-Jia Song, Ru-Min Wang, Ya-Dong Yang

Nucl.Phys. B930 (2018) 69-90

5. Studying  boson contributions in   decays within general  models

Yi-Long Wang, Bin Wei, Jin-Huan Sheng, Ru-Min Wang, Ya-Dong Yang 

J.Phys. G45 (2018) no.5, 055002

6. Decay constants of pseudoscalar and vector mesons with improved holographic wavefunction

Qin Chang, Xiao-Nan Li, Xin-Qiang Li, Fang Su

Chin.Phys. C42 (2018) no.7, 073102

7. Probing the R-parity violating supersymmetric effects in  and  decays

Jie Zhu, Bin Wei, Jin-Huan Sheng, Ru-Min Wang, Yang Gao, Gong-Ru Lu

Nucl.Phys. B934 (2018) 380-395

8. Light flavon signals at electron-photon colliders

Yu Muramatsu, Takaaki Nomura, Yusuke Shimizu, Hiroshi Yokoya

Phys.Rev.D97,(2018) 015003

9. Flavor physics in the multi-Higgs doublet models induced by the left-right symmetry

Syuhei Iguro, Yu Muramatsu, Yuji Omura, Yoshihiro Shigekami

JHEP 1811 (2018) 046

10. On UltraViolet Freeze-in Dark Matter during Reheating

Shao-Long Chen, Zhaofeng Kang

JCAP 1805 (2018) 036

11. New Class of Two-Loop Neutrino Mass Models with Distinguishable Phenomenology

Qing-Hong Cao, Shao-Long Chen, Ernest Ma, Bin Yan, Dong-Ming Zhang

Phys.Lett. B779 (2018) 430-435

 

4. 核科学计算中心及其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研究:

1) 计算中心建设进展:

(1)设计建成了华中师范大学核科学计算中心,理论峰值为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入选了2018年6月发布的全球最快的500 套计算集群



(Top 500),位列466名,亦入选了全球最节能的500套计算机集群

(Top Green 500),位列第268位。

 

https://www.top500.org/list/2018/06/?page=5

https://www.top500.org/files/green500/green500_top_201806.xls

 

(2) 发表 4篇论文,其中一篇PRD,三篇会议文集EPJ Conf

(3)一名博士毕业,毕业后即在德国Bielefeld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名博士后出站,出站后即在日本理化研究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分部从事博士后研究

 

2)发表文章主要内容简介

我们发展了在格点QCD中从两点关联函数抽取谱函数的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广了Maximum Entropy Method所采用的平均场近似到更一般的情况。它是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一个随机方法。我们分析了在0.75和1.5Tc时的格点数据,发现此新方法给出了与Maximum Entropy Method一致的结果, 从而可以缩小在抽取谱函数中存在的系统不确定度。”Stochastic reconstructions of spectral functions: Application to lattice QCD,“ H. T. Ding, O. Kaczmarek, S. Mukherjee, H. Ohno and H. T. Shu, Phys. Rev. D 97 (2018) no. 9, 094503.

 

3)正在进行的工作

· 精确计算在零重子化学势能下的QCD相转变温度的大小,以及此温度在小重子化学势能时随化学势能的变化。估计这个月投稿。

· 计算在手征极限下QCD相转变的温度,估计明年年初投稿

· 准备计算机中心第二批设备的购买,计划扩容至2 PFlops/s

· 准备计算中心会议室装修,及宣传工作,还有2018年计算中心已招标项目的收尾工作

 

5. 天体物理与复杂性

1)引力波电磁对应体kilonova研究

2017年,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信号(GW170817)的首次发现以及对其成协千新星(AT2017gfo)的观测证实,极大地推动了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特别是千新星的研究。尽管单纯由放射性供能的千新星模型可以为AT2017gfo观测提供较好的拟合结果,但拟合所需要的参数数值实际上仍然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相反很可能指向并合后中子星的长时间存在。我们在本年度研究发现,一种情况下,AT2017gfo 的所有辐射可能均由中子星供能,而抛射物仍然具有两种主要的不透明度(Li et al. 2018, ApJL, 861, L12)。这里抛射物的质量可以远低于0.01M。另一种情况下,AT2017gfo具有混合型能源,即其早期辐射由放射性能源供给,而后期辐射则由中子星能源供给,这也可以适当降低对抛射物质量的要求(Yu et al. 2018, ApJ, 861, 114)。这里,中子星辐射成分的滞后是其全部能量均从抛射物底部开始扩散的自然结果。换句话说,抛射物总体上只要一个基本均匀的中等数值不透明度。该不透明度的造成可能是中子星中微子辐射和星风X射线辐射电离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2)磁星供能超亮超新星研究

贫氢超亮超新星可能由新生毫秒磁星的磁偶极辐射供能产生的一类特殊超新星。在考虑新生磁星的热演化、自转演化、磁倾角演化和可能的中子超流临界温度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磁星供能的超亮超新星光变。结果显示,对一定的中子超流临界温度,磁星内部环向磁场,直接Urca核的半径和初始自转,理论得到的光变曲线在峰值光度后会出现鼓包,且鼓包出现时间,大小与这些参数密切相关(Cheng et al. 2018, PRD, 97, 103012)。我们首次提出,通过拟合观测到的具有这类鼓包的光变曲线,可得到中子超流临界温度,内部环向磁场强度,星体内部结构,初始自转这些重要的磁星物理参数。

3)快速射电暴研究

快速射电暴(FRB)是类似起源未知的神秘天文现象,有不少学者提出它们可能与致密天体双星系统的并合有关。鉴于可以从FRB的色散量推断它们的宇宙学距离,我们研究了22个Parkes FRB的红移、光度分布。通过在宇宙恒星形成历史基础上考虑双星并合的时间延迟,我们发现并合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FRB的观测分布,相应的特征时延从几十到几百Myr、本地事件率则为3到6万次每年每立方Gpc(Cao et al. 2018, ApJ, 858, 89)。这些结论表明,FRB很可能起源于双中子星或双白矮星并合产生的产物(大质量中子星或大质量白矮星)。此外,基于相同的思路,我们也检验了FRB起源于超导宇宙弦电磁爆发的可能性(Cao & Yu 2018, PRD, 97, 023022)。

4) 吸积中子星研究

    吸积中子星可以当做中子星内部物理很好的探针。当中子星周围存一个密度更低的伴时,中子星可以通过吸积盘将其伴的物质吸收过来。我们主要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吸积的物质不断堆积在之前吸积的物质上,导致中子星层被不断压缩产生化学偏离。我们研究发现化学偏离的存在会加速中微子释放从而使冷却更剧烈。吸积率越压缩强烈,化学偏离越大,有可能会影响比如superburst爆发的深度(Wang et al. 2018, PRC, 98, 015801)。另一方面,最近有研究发现传统的化学加热无法解释脉冲星PSR B0950+08表面温度较高的问题,我们假设这颗源周围存在一个吸积盘,同时考虑吸积盘吸积和磁场演化对化学加热的影响,发现通过调整回落吸积盘的质量,可以使得这颗脉冲星的表面温度、旋转周期以及磁场强度和当前观测值同时很好地吻合(Wei etal. 2018, MNRAS, 478, 2267)。

5) 反弹暴涨理论的观测信号探究

该工作的目的在于用现行的观测数据来探测反弹宇宙学的特征。基于含有高阶导数的反弹暴涨宇宙学模型,我们提出了原初功率谱的一般参数化形式,该形式包含描述反弹过程的关键性参量,如反弹的时间标度以及能量标度等等。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分析方法,并结合2015年PLANCK数据、重子声速震荡(BAO)数据及超新星(JLA)数据,我们给出这些参量的概率分布。我们发现,反弹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CMB观测、特别是温度谱在大尺度上的缺失及震荡行为等。(Ni etal, 2018, EPJC 78, 8, 468)。

6)DBI形式动能项非最小耦合暴涨模型的研究

我们之前的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暴涨模型,该模型的有趣之处是由于其动能项的非线性性,扰动方程有一个正比于动量k的4次方的修正。但在大k及小k极限下,仍然可以得到观测所需的标度不变谱。在此项工作中,我们详细考察该模型在势能驱动下的时候的谱指数、谱指数跑动、跑动的跑动以及张标比,并于当前的PLANCK/BICEP等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所考虑的各参量均能很好的符合观测。我们同样讨论了该模型的张量谱,该谱有可能在将来的原初引力波观测实验中得到检验(Chen et al, CPC 42, 4, 045102)。

 

2018年度课题组发表论文10篇,参加国际会议2人次,出国/境访问2人次。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金额1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金额58万元

 

高水平论文列表:

1. Li, Shao-Ze; Liu, Liang-Duan; Yu, Yun-Wei; Zhang, Bing, What Powered the Optical Transient AT2017gfo Associated with GW170817? 2018, ApJ, 861, L12

2. Yu, Yun-Wei; Liu, Liang-Duan; Dai, Zi-Gao, A Long-lived Remnant Neutron Star after GW170817 Inferred from Its Associated Kilonova, 2018, ApJ, 861, 114

3. Cheng, Quan; Zhang, Shuang-Nan; Yu, Yun-Wei; Zheng, Xiao-PingProbing the physics of newly born magnetars through observation of superluminous supernovae, 2018, PRD, 97, 103012

4. Cao, Xiao-Feng; Yu, Yun-Wei; Zhou, Xia, Compact Binary Mergers and the Event Rate of Fast Radio Bursts, 2018, ApJ, 858, 89

5. Lai, Xiao-Yu; Yu, Yun-Wei; Zhou, En-Ping; Li, Yun-Yang; Xu, Ren-Xin, Merging strangeon stars, 2018, RAA, 18, 24

6. Cao, Xiao-Feng; Yu, Yun-Wei, Superconducting cosmic string loops as sources for fast radio burst, 2018, PRD, 97, 023022

7. Wei-Hua Wang, Xiao-Ping Zheng, Xi Huang, Kun Tian, Recursion relations connecting the net reaction rate with the total emissivity of neutrinos in nonequilibrium beta processes, Physical Review C, 2018, 98, 015801

8. Wei Wei, Xi-Wei Liu, Xiao-Ping Zheng, Roto-chemical heating in a neutron star with fall-back disc accretion, MNRAS, 2018, 478, 2267

9. Shulei Ni, Hong Li, Taotao Qiu, Wei Zheng, Xin Zhang, Probing signatures of bounce inflation with current observations, Eur.Phys.J.C78 (2018) no. 8, 608

10. Jun Chen, Wenjie Hou, Defu Hou, Taotao Qiu, Comparing potential-driven DBI-inspired non-minimal kinetic coupling (Dinkic) inflation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Chin.Phys.C42 (2018) no.4, 045102

 

6. 唯象组

1) RHIC能量扫描下质子数的间歇性质

测量了在RHIC/STAR能量扫描中7.7,11.5,14.5,19.6,27,39 62.4 GeV金-金对撞下质子数的阶乘矩。在不同的中心度区间测量了二阶阶乘矩对于相空间分割数的依赖关系,寻找理论预言在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标度行为。分别利用混合事件法(mix event)和累积变量的方法来寻找如何去除统计起伏等背景从而得到有效的反映系统动力学起伏的阶乘矩计算方法。我们的初步结果表明阶乘矩随横动量相空间的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高分割数时出现饱和(如图1所示),在目前的数据样本下没有观测到较好的标度性。我们计划接下来利用统计量更大的带电多重数的阶乘矩的做进一步的分析。该项工作的初步结果已在2018年10.30-11.2合肥召开的STAR Reginal Meeting上汇报。

 

图1:质子数的二阶阶乘矩随横动量空间分割数的关系。

 

1. 基于三维Ising模型的密度涨落与间歇指数的关系

利用三维Ising普适类的二级相变机制的临界蒙特卡洛模型来研究目前STAR实验上已经测量到的金-金碰撞在20-27GeV能区的大重子数密度起伏与表征无穷自相似性的间歇指数之间的关系。通过STAR实验已经测量的从7.7-200GeV的轻核粒子的产生得到的重子数密度起伏得到不同碰撞能量下的间歇指数。研究在不同BES I能量下的标度性质(如图2所示)。目前,该项成果已整理成文章,准备近期投稿,并已被2018.12.4-8在日本召开的第十三届核核碰撞国际学术会议(NN2018)上接收为poster报告。

 

图2:(a)间歇指数随密度起伏依赖关系;(b)RHIC不同碰撞能量下间歇指数。

2. 高能碰撞初期阶段中双胶子方位角关联的精细结构

为了更精细地研究高能碰撞中双胶子方位角上的关联特征,尤其是纵向快度对横向关联的影响,项目组成员在CGC EFT理论框架下研究了质心能量 TeV质子-质子碰撞中双胶子的方位角关联。由于快度与费曼有关系,即,不同快度的胶子,其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当胶子处于小时,其方位角关联除了在有两个峰之外,还有更为精细的结构——在相对方位角为0和之间的区域关联有小的凸起和双肩结构(如图3所示)。方位角关联的这种精细结构只有在小才出现,是胶子饱和特有的。上述工作已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 97, 034003 (2018)。

 

图3:方位角关在0pi之间的区域有精细结构。

3. 利用临界点和一级相变的固定点性质来确定QCD相边界

在重离子碰撞中寻找QCD临界点和相边界时非单调行为作为信号是不足以精确地确定相边界或临界点还需要做有限尺度标度分析有限尺度标度性的成立就意味固定点的存在。项目组成员研究了如何利用固定点性质定量地确定相边界。对于临界点和一级相变,随着温度逐渐趋近临界温度或者相变温度,不同系统尺度下的观察量会逐渐趋于一个常数,也就是汇聚于一个固定点。对于crossover,由于观察量不依赖于尺度,所以没有固定点。为了能够更加精确找到固定点的位置,我们定义尺度标度的观察量之间的宽度D,并且通过变化温度和标度指数在其平面上寻找D的最小值。这个最小值就对应固定点,最小值处的温度和标度指数就是相应的临界(相变)温度和临界(相变)指数。我们用三维三态Potts模型验证上述方法,结果表明,无论是一级相变还是临界点我们都在温度和标度指数平面找到了D的最小值,也就是找到了固定点如图4(a)(b)所示。并且由此方法确定的相变温度和标度指数与其他方法得到的值一致,图4(c)结果显示,D值最小值不依赖于温度,并且在标度指数为0附近时呈现带状分布,表明观察量不依赖于系统尺度,符合Crossover特征。在重离子碰撞验中,一旦能准确定义系统尺度,就有希望利用找D的极小值的方法来确定QCD相边界。该工作已提交至arXiv: 1805.04311。

 

图4:不同相变类型的D分布,(a),(b)和(c)分别代表临界点,一级相变和平滑过渡。

 

发表文章目录

1. Hengying Zhang, Donghai Zhang, Yeyin Zhao, Mingmei Xu, Xue Pan, Yuanfang Wu, Fine structures of azimuthal correlations of two gluons in the glasma, Phys. Rev. D 97, 034003 (2018).

2. Xue Pan, Yu-Fu Lin, Li-Zhu Chen, Ming-Mei Xu, Yuan-Fang Wu, Poisson baseline of net-charge fluctuations in 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sions, Chinese Physics C Vol. 42, 074104(2018).

3. Xue Pan, Yanhua Zhang, Lizhu Chen, Mingmei Xu, Yuanfang Wu, Finite-size behaviour of generalized susceptibilities in the whole phase plane of the Potts model, Chinese Physics C Vol. 42, 023110(2018).

4. Yanhua Zhang, Xue Pan, Lizhu Chen, Mingmei Xu, Zhiming Li, Yeyin Zhao, and Yuanfang Wu, How to locate the QCD phase boundary by scanning observable in the phase plane, arXiv:1805.04311.

 

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情况

吴元芳:XLV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article Dynamics (ISMD 2018), Sept. 3 - Sept. 7 2018, SingaporeHow to locate the QCD phase boundary by scanning observable in the phase plane (大会报告)

李治明: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ucleus-nuculeus Collisions (NN2018) ,  Dec. 4 - Dec. 8 2018, Omiya, Saitama, Japan, Probing large density fluctuations from intermittency analysis in relativistic heavy-ion collisions (墙报)

吴锦:STAR Regional Meeting, Oct. 31 - Nov. 2, 2018, He’fei, China. Proton Intermittency Analysis in Au + Au Collisions at RHIC BES-I Energies (分会场报告).

张雁华: The 7th Asian Triangle Heavy-Ion Conference (ATHIC 2018), November 3-6,2018,He’fei,China. How to locate the QCD phase boundary by scanning observable in the phase plane(分会场报告).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2018年,实验室在争取科研项目方面发挥学科优势,获批各类资助项目数量有突破。2018年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25项,立项经费156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立项经费1499万;横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经费69万。2018年实验室一共承担在研项目68项,全年到账科研经费1992.2万元。

 

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信息如下: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升级和物理研究

2016YFE0100900

殷中宝

2016.7-2021.61.6

756.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的物理研究

2017YFA0402100

谢跃红

2017.7-2022.6

7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相关的物理和关键技术预研究

2016YFA0400404

孙向明

2016.7-2021.6

4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

高压缩重子物质的物理实验研究/课题:FAIR能区高压缩重子物质的关联和方法研究

2015CB856900/2015CB856901

许怒

2015-2019

2800/755

973计划项目及课题

5

RHIC中的喷注能量损失及其介质响应研究(后三年)

2014CB845404

王恩科

2014-2018

376

973计划课题

6

高能核物理(滚动资助)

11521064

王新年

2016-2018

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7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喷注层析研究

11435004

王恩科

2015-2019

3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8

对重味物理领域超标准模型新物理效应的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

11435003

谢跃红

2015-2019

3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9

极端条件手征物质的新形态和反常输运的研究

11735007

侯德富

2018-2022

3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

CSR外靶上产生的高压缩重子物质状态研究和实验准备

U1732271

裴骅

2018-2021

2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

11

CBM 实验高计数率飞行时间探测器研制及相关物理研究

11420101004

黄光明

2015-2019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12

LHC能区强子-(多)奇异粒子关联及夸克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

 

11475068

 

殷中宝

2015-2018

 

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3

伽玛射线暴及其中心致密天体的多信使研究

11473008

俞云伟

2015-2018

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4

STAR-HFT/IST硅探测器的刻度以及极端环境下重味喷注的实验研究

11475069

王亚平

2015-2018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5

RHIC最高能量重离子碰撞下多重奇异及含粲夸克粒子椭圆流的实验研究

11475070

 

施梳苏

2015-2018

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6

RHIC能区重离子碰撞中守恒荷涨落以及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研究

11575069

罗晓峰

2016-2019

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7

高密胶子饱和现象的理论研究

11575070

肖博文

2016-2019

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8

B介子非轻衰变中的高阶微扰和高阶幂次修正的计算及唯象研究

11675061

李新强

2017-2020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

LHCb上重子衰变CP破坏的研究

11675062

谢跃红

2017-2020

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

宇宙起源、演化理论研究及CMB B模式偏振的统计分析

11653002

邱涛涛

2017-2021

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

吸积中子星热物理探针研究

11773011

郑小平

2018-2021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2

重味物理精确测量的新物理唯象

11775092

杨亚东

2018-2021

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3

中微子和暗物质物理的关联研究

11775093

陈绍龙

2018-2021

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4

高能核碰撞中奇异产生研究

11775094

周代梅

2018-2021

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5

高能核碰撞中喷注淬火的研究

11775095

秦广友

2018-2021

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6

强相互作用核物质相转变的手征和退禁闭性质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研究

11775096

丁亨通

2018-2021

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7

LHC能区不同碰撞系统末态核物质效应的重味探针研究

11775097

周代翠

2018-2021

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8

QCD in stars

11650110435

Kojo (古城) Toru (徹)

2017-2017

16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29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重味粒子各向异性流的研究

11628508

林子威

2017-2018

18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30

时序网络的鲁棒性、可修复度与时间关联

11605069

池丽平

2017-2019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1

LHC-ALICE实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手征磁波和手征涡旋效应的研究

11605070

寿齐烨

2017-2019

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2

高能物理探测器中CMOS像素传感器阵列低功耗高速读出方法研究

11605071

杨苹

2017-2019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3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高密度电荷收集节点自组织读出网络研究

11705065

肖乐

2018-2020

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4

12路光发送和光接收芯片设计

XM0320170192

孙向明

2017-2019

224

横向项目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

许怒

教授7人、副教授6人、40岁以下7人;流动人员10人

2夸克物质物理理论

王新年

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其中青年千人3人、优青2人,40岁以下7人;流动人员11人

3粒子物理及唯象学

杨亚东

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其中青年千人1人,优青1人,40岁以下7人,;流动人员4人;

4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孙向明

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40岁以下6人;流动人员3人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蔡勖

教授、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2. 

许怒

中组部千人计划

高能核碰撞实验

3. 

周代翠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4. 

刘峰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核碰撞实验

5. 

殷中宝

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6. 

Paolo Bartalini

意大利籍教授

(华师引进高端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7. 

施梳苏

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8. 

裴骅

副教授(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9. 

罗晓峰

副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0. 

毛亚显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11. 

晓明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12. 

张冬亮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13. 

郭迪

讲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4. 

黄光明

教授(博士)、博导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15. 

张国平

教授(博士)、博导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16. 

刘守印

教授(博士)、博导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17. 

孙向明

教授 (引进国外人才)、博导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18. 

王亚平

教授(博士)

高能核碰撞实验

19. 

王东

副教授(博士)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20. 

肖乐

讲师(博士)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21. 

高超嵩

讲师(博士)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22. 

杨苹

讲师(博士)

先进粒子探测器及快电子学

23. 

李家荣

教授、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24. 

王新年

中组部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25. 

王恩科

教授(杰青、长江学者)

夸克物质物理

26. 

侯德富

教授(博士)、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27. 

张本威

教授(优青)

夸克物质物理

28. 

张汉中

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29. 

秦广友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0. 

肖博文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1. 

丁亨通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夸克物质物理

32. 

金猛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3. 

Toru Kojo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夸克物质物理

34. 

计晨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夸克物质物理

35. 

郑小平

教授(博士)、博导

夸克物质物理

36. 

俞云伟

教授(新世纪人才,优青)

夸克物质物理

37. 

邱涛涛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8. 

陈继胜

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39. 

周爱芝

副教授(博士)

夸克物质物理

40. 

杨亚东

教授(国家杰青)

高能碰撞唯象学

41. 

谢跃红

教授(华师引进高端人才)

高能核碰撞实验

42. 

陈绍龙

教授(优青,引进国外人才、新世纪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43. 

尹航

教授(青年千人)

高能核碰撞实验

44. 

李新强

教授(楚天学者)

高能碰撞唯象学

45. 

袁兴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46. 

吴元芳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碰撞唯象学

47. 

杨纯斌

教授(博士)、博导

高能碰撞唯象学

48. 

付菁华

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49. 

刘复明

教授(新世纪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50. 

周代梅

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1. 

李治明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2. 

程筠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3. 

许明梅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4. 

李炜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5. 

池丽平

副教授(博士)

高能碰撞唯象学

56. 

邓为炳

副教授(博士,引进国外人才)

高能碰撞唯象学

57. 

谢晓梅

一级讲师

科研秘书

58. 

刘超

讲师、工程师

计算机和仪器管理

59. 

刘海涛

七级职员

行政秘书

60. 

马亚

八级职员

行政秘书

61. 

刘军

研究型实验员

电子学实验与仪器设备管理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Shuichiro Funatsu

博士后

30

日本

华师

2

2

KATSURAGAWA Taishi

博士后

32

日本

华师

2

3

Miklos Horvath

博士后

31

匈牙利

华师

2

4

Kishora Nayak

博士后

30

印度

华师

2

5

Shahin Muhammad Iqbal

博士后

30

巴基斯坦

华师

2

6

Amit Dutta Banik

博士后

32

日本

华师

2

7

Yu Muramatsu

博士后

31

日本

华师

3

8

肖栋

博士后

29

中国

华师

2

9

Toshihiro Nonaka

博士后

28

日本

华师

2

10

Caio Alves Garcia Prado

博士后

31

巴西

华师

2

11

SOMNATH KAR

博士后

30

印度

华师

2

12

Maitreyee Mukherjee

博士后

32

印度

华师

2

13

刘显明

博士后

38

中国

华师

2

14

方仁洪

博士后

32

中国

华师

2

15

末永大辉

博士后

29

日本

华师

2

16

彭欣烨

博士后

29

中国

华师

2年

17

廖劲峰

访问学者

39

美国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1个月

18

林子威

访问学者

50

美国

东卡罗莱纳大学

20天

19

贾江涌

访问学者

42

美国

石溪大学

20天

20

Peter Senger

访问学者

68

德国

GSI

6天

21

庄鹏飞

访问学者

66

中国

清华大学

3天

22

周宇峰

访问学者

43

中国

高能物理所

2天

23

何联毅

访问学者

38

中国

清华大学

3天

24

Peter Braun-Munzinger

访问学者

73

德国

GSI

10天

25

Johana Stachel

访问学者

65

德国

海德堡大学

10天

26

Larry Mc Lerran

访问学者

70

美国

华盛顿大学

10天

27

Miklos Gyulassy

访问学者

70

美国

LBNL

10天

28

Jurgen Schukraft

特聘教授

66

德国

CERN

14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实验室依托“夸克物质及其探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2015批设)“、“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夸克物质物理”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华中师范大学硅像素实验室“、高压缩重子物质物理实验” 法兰克福大学赫姆赫兹-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中心,以及RHIC/STAR、LHC/ALICE和LHC/LHCb、FAIR/CBM NICA/PMD五个大型实验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018年度推行实施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本实验室及物理学科被列入一流学科学校重点和强化建设规划。特别是与本实验室相关的二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均被列为物理学一流学科重点加速推进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五年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年度实施计划,正在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全方位发展方向而努力。体现了学校政策倾斜和管理创新的新特点。

2018年围绕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继续依托硅像素实验室、新型粒子探测器和快电子学等实验平台,快速推动TopMetal硅像素设计及应用研究出现快速发展势头;加速推进CEPC顶点探测器芯片设计与测试;开展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预研究并开展高压气体TPC读出原型设计;继续开展12路10G光发送接受模块设计与测试等新的研究主题和实验发展方向。全面开展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ITS升级的硅像素模块研制和muon径迹探测器MFT研制。参加俄罗斯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的高重子物质加速器实验合作组NICA/PMD,加大与德国高重子密度物质探测实验(CBM)合作,大力拓展和加强了GeV能区寻找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合作领域。参加ALICE实验第三代和第四代硅像素升级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向,实现首次测量双粲重子寿命和首次发现双粲重子的新衰变模式;并拓展开展研究课题到味物理反常和中微子质量起源的研究,轻子味破坏b→s半轻衰变中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的研究,以及两圈图层次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的研究。

实验室设计建成了华中师范大学核科学计算中心,理论峰值为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入选了2018年6月发布的全球最快的500 套计算集群(Top 500),位列466名,亦入选了全球最节能的500套计算机集群(Top Green 500),位列第268位。发展了在格点QCD中从两点关联函数抽取谱函数的新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广了Maximum Entropy Method所采用的平均场近似到更加普适的情况。

夸克物质物理理论方向上,首次利用机器学习辨别核-核碰撞中QGP的状态方程,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210;此外重点拓展了如下若该新的课题及方向:利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理论(LBT)研究重离子碰撞中的碰撞淬火,光子-强子关联中的喷注诱发的介质激发效应Pb+Pb碰撞中bb ̅双喷注的横动量平衡和方位角关联,有质量规范玻色子或光子标注的喷注,高能核核碰撞中双喷注以及孤立光子喷注的横动量反对称现象,基于AMPT模型研究了双喷注事件中能量损失的再分布问题,高能胶子饱和物理理论框架下的重求和,夸克质量与轴荷涨落和耗散及手征反常的高阶修正,泛函重整化群方程与一级相变,外磁场下强耦合等离子体中的重夸克势,抽取谱函数的方法等。该方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 Lett. B, Phys. Rev. C, Phys. Rev. D, Nucl. Phys. B等国际杂志发表文章15篇以上。

在高能碰撞唯象学方面,聚焦在RHIC能量扫描下质子数的间歇性质研究,基于三维Ising模型的密度涨落与间歇指数的关系的研究,高能碰撞初期阶段中双胶子方位角关联的精细结构研究,以及利用临界点和一级相变的固定点性质来确定QCD相边界的研究。

在核天体物理与复杂性方面,拓展对引力波电磁对应体kilonova研究,磁星供能超亮超新星研究;从更深层次继续对快速射电暴、吸积中子星、反弹暴涨理论的观测信号以及DBI形式动能项非最小耦合暴涨模型的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大力拓展研究课题领域以及已有课题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力了各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发展,加速了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促进了学科发展。

在引进人才和科技融智方面, 在中组部千人计划许怒教授和王新年教授续签新的十年协议基础上,学校已经分布实施投资一亿五千万元发展物理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计划,学科规划与发展更具稳定性。本实验室当前有2名千人计划专家,2名国家杰青、1名长江学者特评教授、4名青年千人学者、1名本年度申请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计划与我校签署长期合作合同;2018年度新增1名优青,达到3名优青;2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名楚天学者,新增1名楚天百人计划专家,从海外新引进三名国际一线拔尖青年才俊,新增核结构物理发展方向,使得学校层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达15人。

聘请有来自美国的国际著名的理论核物理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名誉博士的Larry D. MeClerran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桂质廷”讲席教授Peter Braun-Munzinger(国际资深的高能实验核物理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GSI 赫姆霍兹教授、EMMI 科学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卞彭”讲席教授(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Miklos Gyulassy,德国Bielefeld大学资深教授、美国BNL格点规范理论组首席科学家Frito Karsch 教授,国际著名的粒子探测器和硅像素技术专家LucianoMusa高级科学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高级科学家成员和CERN 顾问专家组成员,多个国际大型实验中心顾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负责人和ALICE管理委员会成员,ALICE合作组2020年起聘期发言人),美国…… 等10多位来自国外的特聘和客座教授极大充实了团队实力,展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程度,大力推进了学科在新的理论和实验课题及其方向上的发展和拓展。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2018年重点实验室老师一共承担主讲了39门本科生课程包括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各类选修等课程,共计教学总时数数3428个学时;承担了11门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工作,时数1302学时。 承担了48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生)的课程教学,共计教学时数2691学时。

在教学研究项目上,刘守印老师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想1项,并获一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奖励1项。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1. 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提高博士后人员国际化程度

2018年度,实验室继续推进实施我校“华博”计划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与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力度强化“本-硕-博连读一条龙和“硕-博连读培养方案常态化、正规化。在经费资助上实行与国家奖学金配套资助原则。继续推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化,推荐优秀研究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和学校专款资助相结合,带着课题出国合作研究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授予双边博士学位项目的实施。加强专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实施与协同中心成员单位实施课程和考分互认。改进重点实验室创新开放基金以及优秀者跟踪资助计划集中财力资助校外优秀青年学者。继续推行国家-学校-重点学科-合作导师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设立A、B和C三类资助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和资助措施,本年度通过“双一流”建设加大对“国合中心即“夸克物质及其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2015)】、重点实验室运行和学校交叉学科建设力度,推进了优秀博士后的资助力度。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打头发表高级别物理学杂志(JHEP、Phy. Lett. B、Phy. Rev. C和D等?)文章多篇,在大型实验国际合作研究方面以研究生为主要分析作者被合作组批准preliminary物理结果多个。实施系列激励措施初见成效。

2. 继续抓紧在人员的发展与深造,提升团队整体研究水平。

继续实施对引领实验室发展的学术带头人、课题组长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重点支持和资助。对其个人发展、科研经费配套、出国合作和深造、业绩奖励、课题组人员配备和科研环境改善等给予重点倾斜,促成高水平人才平等竞争机制的运行管理。系列措施收效显著,正在促成实验室在编人员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

3. 大力推进公平竞争机制,实施业绩评估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

实验室进一步推进公平竞争机制。实验室创新推行学科领军和拔尖人才岗位全球公开招聘,提供优厚年薪和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职级的聘任和晋升以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试用期为非固定岗位(Tenure-Track)和目标考核不合格解聘制度。营造宽松科研环境,确保引进人才各尽其才、各施其能。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今年列举五项5项)

1粒子物理及唯象学方向

博士生李少平: 中微子质量是目前低能实验中观测到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信号。另外,近年来实验上在B介子的半轻衰变中分别观测到了带电流和中性流的轻子味普适性破坏(RD(*)与 RK(*))。这些实验结果均无法在标准模型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据此, 我们在双Higgs二重态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右手中微子来构造一个新的物理学模型。该模型有效地结合了低能跷跷板机制,给出了中微子的质量生成机制。另外,该模型中产生的顶夸克味道改变中性流的耦合能够解释带点流过程的轻子味普适性破坏(RD(*))。最后,重中微子的非退耦性可以诱导箱图中性流过程,从而解释RK(*)的反常结果。

本研究工作的相关结果发表在:, and neutrino mass in the 2HDM-III with right-handed neutrinos Shao-Ping Li,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Xin Zhang JHEP 1809 (2018) 149arXiv:1807.08530 [hep-ph]

 

2.夸克物质物理方向

博士生张善良:Z玻色子标注的喷注的产生。我们采用结合了次领头阶矩阵元和parton shower机制的事件生成器Sherpa产生初始的Z玻色子标注的喷注基准事件。然后运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研究喷注粒子在QGP中的传播,胶子辐射,以及喷注介质相互作用诱导的介质响应。我们的数值结果能够很好地描述解释所有质子-质子碰撞和铅-铅碰撞中的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喷注的产生和修正:喷注淬火效应导致喷注横向动量减少,最终导致横向动量非平衡谱的偏移以及其平均值的压低;喷注产量的减少,导致了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平均喷注个数整体压低;以及多重喷注事件的减少导致了方位角关联分布的修正。我们同时发现高阶矩阵元修正对小的动量非平衡区域和方位角关联的分布非常重要。 特别地,规范玻色子标注的多重喷注的压低导致了方位角关联的修正和小动量非平衡区域的压低。文章发表在Shanliang Zhang, T Luo, X N Wang, Ben-Wei Zhang, Phys.Rev. C98 (2018) 021901

 

3.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方向

博士生彭忻烨:瞬时D介子核修正因子的测量。在重离子碰撞中,重味(如

粲和美夸克)主要产生于早期硬散射过程中,由于重味的产生时间早于夸克物质(QGP)的产生时间,因此重味会经历整个QGP的演化过程并与其组分发生强相互作用。因此重味是研究粒子穿越夸克物质能量损失效应、集体运动行为以及强子化特性的优良探针。ALICE实验5.02 TeV铅核-铅核碰撞中,通过对中心区瞬时D介质(D^0,D^+,D^(0*+),D_s^+)的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中心度下核修正因子(R_AA)的结果,观测到了在中心碰撞中中等以及高横动量区间的强压低现象,证实了粲夸克在穿越夸克物质时发生的能量损失效应,从边缘碰撞到中心碰撞次压低逐渐增强。另外,通过非奇异D介子与带有奇异D介子(D_s^+)的比较,在中等横动量区间发现了D_s^+产额增强的特性,暗示了在重离子碰撞丰富的奇异夸克的环境中,由于重组合效应导致的D_s^+产额增强的现象。相比LHC Run-I 的结果,无论统计误差还是系统误差,我们新的结果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为理论模型提供了严格的限制。在低横动量区间,能同时描述R_AA和v_2的模型都包含了在介质膨胀过程中的重组合效应以及弹性碰撞行为,证实这些过程在核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发表期刊:JHEP 1810 (2018) 174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张贴海报

张文俊

博士生

亚太动力学大会

华侨大学

李炜

2

口头报告

彭忻烨

博士生

QM2018, INFN Padova

周代翠

3

口头报告并发表会议论文

贺亚运

博士生

2018硬探针物理国际大会,欧洲核子中心

王新年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2018年,实验室批准了第届开放基金项目,共7个课题,投入经费18万元,全部为校外人员。创新开放基金课题实行自由申请,开放基金评委会初评,学术委员会复评,实验室执委会核议确定资助名单,下达通知书到申请人和其所在单位。获批的基金课题和经费由实验课题组长和所在单位联合监督执行,严格管理。研究成果突出的人员可追加经费或优先参加下一轮申请。开放基金执行期为两年。

序号

课题名称

资助金额(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单位

1

RHIC能区重离子碰撞中轻核以及QCD相结构的研究

2.5

喻宁

信阳师范学院

2

核物质时空演化对不同横动量范围内粒子产生的影响

2.5

茹芃

华南师范大学

3

快速射电暴的观测统计研究

2.5

操小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4

含时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灵敏度分析

2.5

朱月英

武汉工程大学

5

相对论核碰撞中喷注性质的研究

3

闫玉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6

两味量子色动力学相变三临界点的研究  

2.5

吴良凯

江苏大学

7

中低横动量区域重味夸克能量损失特性研究

2.5

李双

三峡大学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理论物理前沿第七届华大QCD讲习班

华中师范大学

王新年、Toru Kojo侯德富

2018.06.04-06.08

115

全球性

2

超算在高能物理中的应用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许怒、丁亨通

2018.09.19-09.21

43

全球性

3

高能核碰撞中的重味产生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四十年

华中师范大学

许怒、侯德富

2018.10.08-10.11

86

全球性

4

“新型功能材料”研究生论坛

华中师范大学

刘守印、赵兴中

2018.11.17

70

全国性

5

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

华中师范大学

周代翠

2018.12.18

115

全国性

6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及交叉学科前沿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王新年、张本威

2018.12.19

140

全球性

7

第四届中国 LHC ”学术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周代翠谢跃红

2018.12.20-22

342

全国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1. 参加大型实验国际合作,开展实验和理论合作研究

参加美国RHIC/STAR、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ALICE和LHCb、德国FAIR/CBM、俄罗斯DUBNA-JINR/NICA、兰州CSR外靶合作组CEE和北京正电子子BEPC等七大型国际性合作实验,以及物理”、中国-匈牙和中国-法国FCPPL双边联合实验室合开展高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执行科技部973项目和973课题、新批准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国际合作专项“LHCb实验研究“项目和ALICE实验升级及物理研究项目;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际合作研究任务。

2. 与国外多个大型实验中合作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和合作基地

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BNL、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欧洲

研究中CERN和ALICE国际合作组和LHCb合作组GSI国家重离子实验室、俄罗斯杜普纳NICA/PMD合作组等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和合作基地。执行2015年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运行计划。

3. 参加国际会议做报 50余次,做邀请报告 10余次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继续举办物理学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科学兴趣。2018年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校重点实验室暨粒子物理研究所做邀请报告(Seminar 25人次,主办高能物理论坛12次,每次参会人员60-80人之间;以及实验室教师给物理学院新生、大二或高年级本科生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宣讲物理学前沿最新动态等每年度不少于40学时,每次挺会人员150人以上。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课华大讲堂或博雅大讲堂,没u此挺会人员在200人以上。累计听众达达6000余人次。并举办暑期夏令营,此举措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报考我校物理学科和实验室研究生。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

外籍

1

赵光达

院士

76

北京大学

2

王新年

教授

56

华中师范大学

3

肖国青

教授

62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4

欧阳晓平

院士

57

湘潭大学

5.

马余刚

院士

50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6.

王恩科

教授

55

华中师范大学

7.

安琪

教授

6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王贻芳

院士

56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9

张肇西

院士

78

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10

许怒

教授

58

华中师范大学

11

杨亚东

教授

50

华中师范大学

12

叶朝辉

院士

76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3

张焕乔

院士

8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4

赵政国

院士

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周代翠

教授

67

华中师范大学

16

庄鹏飞

教授

64

清华大学

17

刘峰

教授

58

华中师范大学

18

罗民兴

院士

55

浙江大学

19

季向东

教授

58

上海交通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2018年12月18日,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听取了实验室2018年以来的建设和研究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的汇报,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学术指导意见。现将会议议项纪要如下:

一、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赵校长介绍了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备与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他希望与会专家帮助实验室认真总结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实验室的新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使实验室能够在更高起点上快速、高效、稳步向前发展,尽早跨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开幕式由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代翠教授主持。

二、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政国院士主持了下午的工作汇报会。实验室主任许怒教授就实验室建设进展与发展计划做了汇报。施梳舒教授汇报了高能核物理实验研究进展,秦广友教授汇报了夸克物质理论研究进展,袁兴博副教授汇报了粒子物理进展,丁亨通教授汇报了核科学计算中心建设以及先进粒子探测与快电子学技术研究进展。专家们参观了核科学计算中心和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研制实验室。

三、最后专家们评议了实验室在2018年度的运行与研究进展。评议会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政国院士和副主任千人计划专家王新年教授主持。专家首先肯定了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1. 理论和实验发展态势较好,衍生多个新的实验方向;2.硅像素技术研发及其在粒子探测中的应用发展势头好;3. 核科学计算中心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好;4.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一大亮点,实验室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5.人才规模稳步扩大,又引进一批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吸引一批外籍博后。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对实验室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1、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2.加强硅像素研发技术的成果转化; 3.加大核科学计算中心二期建设力度和实施;4. 建设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形成合力优势;5. 早日冲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一流学科。

与会学术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恩科教授、王新年教授、马余刚院士、叶朝辉院士、庄鹏飞教授、刘峰教授、许怒教授、杨亚东教授、张焕乔院士、张肇西院士、周代翠教授、赵光达院士、赵政国院士。华中师范大学人事处、财务处、发展与规划处、科研部、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校内主管职能部门以及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实验室教师、博士后及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代章)

20181218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2018年度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费50万元;学校通过特殊人才、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科技部批设的“国合中心”建设、高等学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以及我校核科学计算中心建设等多项学科建设渠道,资助20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人才、团队和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保障3900余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和科学研究用房。确保实验室建设、管理、科研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正常运行。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1)芯片设计集成平台

实验室芯片设计集成平台,由计算机集群,服务器,植球机、绑线机、探针台,电路设计和各类仿真软件组成。该平台于2011年开始筹建,主要用于ASIC电路设计及电路仿真,以及大面积硅像素探测器的集成和测试。实验室装备了面积约为120平方米的万级洁净室和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千级洁净室,并且具备接地、供气、恒温恒湿等功能;装配了高精度硅像素芯片集成和检测平台(ALICIA-6)、大行程高精度自动化绑线机(F&K Delvotec G5 64000)、焊线拉力测试机(DAGE-4000)和拌料脱泡搅拌机(THINKY ARE-310)等关键设备,结合实验室建设的金工车间, 已经成功应用和实现国际上最先进精度最高的硅像素探测器芯片模块研制和组装集成。2016年起,实验室已致力于LHC/ALICE实验硅像素探测器芯片模块的预研建造任务和北京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实验硅像素芯片的预研工作。自2017年10月份启动ALICE ITS探测器模块的预生产,并于2018年4月启动正式生产,并于2019年5月完成建造任务。为大型国际合作实验LHC/ALICE升级和CEPC预研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2)读出电子学平台

实验室读出电子学平台由电路读出板,示波器、信号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等测量仪器,红外热像仪,微焦点X射线源和服务器组成。该平台于2012形成规模,主要用于Topmetal系列芯片和其它硅像素探测器的测试工作,包括电学测试和射线源测试。2016年起开展Topmetal系列芯片,MIC系列芯片和ALPIDE芯片的性能测试及高性能读出电子学的设计和验证。开发了升级过的像素芯片专用的读出板HPDAQ2。

(3)探测器测试平台

实验室探测器测试平台由多种放射源、配气系统、高低压电源系统、塑料闪烁体、多种光电读出探测器、小型晶体电磁量能器、小型取样型电磁量能器、小型多丝正比室、小型时间投影室、RPC飞行时间探测器(TOF)和由VME、NIM模块和定制的电子学读出单元组成的电子学读出系统组成。该平台于2012年建成,

主要用于:测试和研究新型量能器材料的性能;测量不同气体和混合气体的性能,

研究粒子与不同气体的相互作用性质;测量和研究不同光电读出器件的性能;开发和检测新型探测器读出电子学读出系统等。2015年完成ALICE Run2运行升级探测器DCAL/EMCAL 和PHOS探测器的一种新型读出系统的研发并投入ALICE实验取数使用和运行维护。2016年度主要运用该平台实时监测我们研制的系统在LHC-ALICE实验中的运行状态。2017年建成三层的单片ALPIDE望远镜测试系统,利用宇宙线开展ALPIDE硅像素芯片的性能研究等。建成了采用Topmetal芯片的束流监测器。2018年增购芯片模块集成和测试辅助装置。

(4)高性能计算平台与核科学计算中心建设进展

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从2004年至2014年分四期建成。具有计算核数共1216个,存贮空间总计480TB, 主要用于实验数据分析、蒙特卡洛模拟和理论计算。该平台已与国际连接成为网格站点。平台对实验室成员和合作者开放。

为了加速推进核科学中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简称格点QCD和正在快速发展的中高能核物理实验特别是国际合作网格计算需求,实验室自2016年起正式启动建设高性能核科学计算中心(NSC^3),规模理论峰值1PFlops/s,可用储空间400TB。于2018年10月正式建成国内首家在高能核物理领域的格点计算中心和高能物理实验网格计算节点,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投入对外开放使用。2018年度投入核科学计算中心建设经费2000万元

六、审核意见

1实验室负责人意见

 

实验室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周代翠

实验室主任:许怒

                                     (单位公章)

20197 月 8 日

 

2依托高校意见

依托单位年度考核意见:

该实验室通过学校2018年度评估。学校将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建设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尽早冲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2019 7 10 

 

友情链接
IHEP IHEP IHEP IHEP IHEP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Webmaster:liuchao@ccnu.edu.cn华中师范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